《道德经》:身不被欲望驱使,心则离道日近

413 人参与  2023年01月17日 14:44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现实中,似乎不用心机、不谋利、不图名,人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过上好日子。但沉湎欲望、追求功利又会把我们的心搞乱、把生活搞乱,甚至把人生搞乱。怎么办?

《道德经》被无数帝王人杰奉若宝典,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规律之书、生命之书。老子站在高维看低维,直接把生命真相用五千言揭示于全人类面前。只是,这本看似与物反矣的智慧书一直被供奉于象牙塔顶,好像很难为普通大众所用。

最近,我们每天走进一章《道德经》,领悟一点宇宙规律,就是要让规律能作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中,改变我们的人生,让自己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成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十九章,看看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宇宙规律吧?

01

规律一:心静才能神明——追求欲望,会远离大道,远离知足常乐的生活。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提倡返朴归真,做了好事应归于上天护佑、归于国家荣耀、归于他人功劳,这就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的开篇语,适用于任何领域。

人的心,天性喜静,无奈总被各种后天的欲望牵绊,得不到清静;人的神,同样天性喜静,可无奈一颗心若定不住的话,各种思绪杂念似万马奔腾,扰乱了心神的清静。

只有不受欲望和杂念驱使时,人才能真正静心,去做圆满自己天命的事。

因为名利欲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失控——本来人需要财富,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可一旦欲望产生,就会让人失控。所以老子会说: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

名利欲望,这些表面形式,都是做给别人看的。

当有人期待你、离不开你,说你是圣人,说你功德大,此时你必须要打碎自己——人一定要回归自身,不要给自己贴太多的标签!

正面积极的态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欲望和执着。过度追求欲望、迎合欲望,就会远离知足常乐的生活、远离大道、远离质朴美好的东西。

02

规律二:精神和物质,是一体两面——身不被欲望驱使,心则离道日近。

原文:“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反对急功近利,提倡无为而治,提倡自自然然地活着——这样,就算不宣扬孝慈,人们也自然父慈子孝;就算不宣扬仁义,人们也会守望相助。

想成为圣人,想做好人,想赚大钱……这些欲望产生了,有人会努力走正道;但也有人会走旁门左道,或投机取巧、自欺欺人,甚至违法。在欲望和利益的驱动下,会出现太多伪君子、伪圣人、假仁义、假孝慈,甚至出现带着天使面具的魔鬼。

精神和物质,是一体两面,适用于两种规则。普通大众,每日奔波,不过为了居有所、餐有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以,人追求财富,最初不是贪心,而是生活所需。

但人性中的欲,却很难自控,总是一山再望一山高!其实,欲望本身并没有属性,只是一股动力。当人不被欲望驱使,只是尽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时,那才是真正到达了道的境界。

比如,该孝顺,就落实在日常细节里,孝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以及父母之慧;默默地做,但不会挂在嘴上宣扬。因为,言者不做,做者不言。

比如该做事、该创业,就努力做、拼命做。诚其心,专其志,天道酬勤,赚到钱了,那是你应得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什么东西多了都不见得是好事,比如概念过多、物质过丰、名头过响……一旦过度,不但不能带来幸福,反而会把心搞乱、把生活搞乱,甚至把人生搞乱。

其实,最高级的养生就是寡欲,除特殊因缘外,都用减法,不要贪多。

本章老子提出的“三绝三弃”,实在是给人类的伟大思考!

03

规律三:不受欲望和杂念驱使,人才能真正静心,去做圆满自己天命的事。

原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说的“令有所属”,必须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不追求外表,不装腔作势,不被所谓流行的价值观污染,不刻意动心机,也没有太多目的,这样心才能安定下来,朴素得像刚出生的婴儿!

谁都喜欢的婴儿,谁都向往单纯和干净。婴儿的笑容,像阳光一样能感化所有人。所以,我们自己也要这样像阳光一样,温暖、光明、清澈、自由地活着。

老子提倡无为,提倡不扰民,提倡让人敦厚纯朴。因为,民心不乱,社会就不乱。不折腾,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过程也自然而然,这就是最好的。

我们不必执着于世界给我们什么,只管让心回归自然,变得质朴快乐。

如果学了一点东西,也要以实践来吸收,不要让它变成概念和分别心,来污染你心灵的澄澈。

一颗澄澈的心,会自然指引您:该如何践行使命、圆满天命!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全文所说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6170.html

本文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读后感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抖音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