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明白道的本质,懂得顺应自然,才有“安之若命”的豁达。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状态,总有一种事与愿违的感觉。当自己努力的为了一件事情拼搏奋斗的时候,最后却总是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有的时候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但是殊不知,事物本身都存在的一个规律,正所谓说“富贵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有的时候个人主观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客观的本质,当面对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只有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状态。
在《庄子》“大宗师”这一篇章之中,借由庄子对道的一个阐述,说明了大道有为无形的一个道理,阐述的是道的一个本质,说明了事物本质客观的一个存在。
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对话,以及心境的描写,描述了庄子思想的内涵特征。这一篇章的思想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也说明了富贵皆是命的一个本质道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一个困惑,这是庄子思想中关注的一个核心。他认为只有一个人乐观的看待人生的时候,把生死看做是自然现象,才能更好的应对人生。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生死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活动就好像日夜交替一样,只是一个自然规律,人是无法去干预的。这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一个变化,人们把天作为生命之父,终身的敬爱他,更何况是天地的大道呢。人们认为君主的势力超乎过自己,所以愿意效忠,更何况是主宰万物的大道呢。
庄子通过一个人生死变化的规律,表达了事物存在大道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事物都存在着大道的规律。
人们都喜欢生,但是都排斥死,所有人都惧怕死亡,但是我们应该从更高的一个角度看待生死。
对于个体来说,把生老病死要看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无论生死,那都是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要顺应命运的安排,命运安排不仅仅是安于生,也是安于死,这就是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一个道理。
不以个人的意志,去改变事物本身存在的一个规律,《庄子》中所说大道的智慧,就是自然规律,我们要安于自然规律的安排。
就好像对于人生的荣辱得失也是一样,无所谓得失,无所谓富贵荣辱,一切都是天命使然。困难的时候相濡以沫,比得意时相忘于江湖,更让人感觉到愉快和欣然接受。
所以在《庄子》的这一篇文章中,就说出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
当我们有一天遇到了人生一些苦难和变化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头想想,庄子所提出的一个人安于天命的一个道理。面对挫折的时候,想一下如何达观的看待人生的生死得失,也能有助于走出我们人生的泥沼。
回归自然,就是适应了道的智慧
佛语中常说:回头是岸。
对于道家中所说的道也是如此,我们的心中,如果对于人生想有一份释怀,有一份坦然,放下心中的一份执念,回归自我,便是符合了道家中所说的回归自然规律的一个道理。
有一天意而子见许由,许由说:“尧教导了你什么?”
意而子就说:“尧告诉我,要亲自实行仁义,明辨是非。”
许由就说:“你为何还来这里,尧既然用仁义给你施行了刑罚,你将来怎么能够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遨游于变幻的境界之中呢?”
意而子说:“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游于大道的门墙。”
许由就说:“有眼无珠的盲人,不能给他观察较好的眉目和容颜,我和你说个大概吧,调和万物却不以为是义,恩惠万事却不以为是仁,长于上古却不以为是老,覆盖天地却不算是机巧,这就是逍遥的境界。”
在这一篇章的故事之中,庄子是借由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不必拘泥于形式,应该游走于形式之外,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个道理。
许由所说的话,表达的正是道家的思想:恩惠万物却不自以为是,养育万物,却没有自以为傲的这样一个道理。
正如同《道德经》中所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万物依靠它生存,而没有去管理,大道生成万物也没有据为己有,养育万物没有自以为是主宰,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顺它而不主宰,也可以称他为大。
《道德经》认为这就是圣人最伟大的一个道理和智慧,这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一个核心,无为无不为,乃是大为。
在命运面前顺应自然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子舆和子桑两个人是朋友,有一次赶上梅雨季节,子舆就说:“子桑可能要饿坏了吧。”
于是,子舆就带着饭去给他吃,到子桑家门口德时候,子舆就听到子桑在家里又弹琴又哭泣,还在念着诗,说什么:“父亲啊,母亲啊,天啊,地啊。”
子舆听到之后,就进门问他:“你又唱歌又弹琴,为什么会这样?”
子桑就说:“我在找寻一个能让我极度贫困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让我贫困吗?苍天会刻意的去让我贫困吗?大地也不会有偏私,天地难道单独不会让我一个人贫困吗?我去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有找到,但已经达到如此匮乏的状态,这是“命”呀。”
庄子借由子桑和子舆两个人的对话,来说明了“万事皆由命”的一个道理,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核心。
子桑已经陷入极度匮乏的一个状态,但是他却说,天地并没有刻意的让他一个人去贫穷,因为天地覆盖着那么广袤的地方,不可能对你个人有任何私心和偏激。
而父母也不可能去让一个人贫困,那么天地和父母都没有刻意的让我去贫困,那么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呢,找到原因之后才明白,原来就是“命”。
庄子所阐述的智慧,就是“贫富皆是命,半年不由人”,这也是存在于人生百态之中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每个人所感叹的一个现象,庄子把这一切归于命运。
命运是什么,命运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规则和本质,我们或许是无法感知的。在命运面前,我们需要坦然的去接受,也是无法抗拒的。
智慧悟语:
有一句话叫做“安之若命”,那就是安然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当拥有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便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感悟。
一个人对于“安之若命”这四个字的感悟不同,境遇也会不同。
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认知“天命”
如果说一个人遇见了不好的事情,整天就是愁眉苦脸,朋友最初见了会安慰他,如果时间久了他仍然不知道醒悟,还是愁眉苦脸,自己内心不会调节和平衡,仍然不明白安之若命的一个道理,那么所有的人都会避开他。
而这个人也会在惆怅与困苦的情绪之中,不知进取,生活不会改变,命运也不会改变,则会在这样一个命运不堪的过程中,越来越悲惨和被动。
对于“安之若命”有正确的认知
而一个人,如果能够坦然的面对生命的变化,和本质规律时,即便是面对了一些挫折和痛苦,也能微笑着面对。
这样的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的生活是快乐的,而他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样一个快乐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这一篇章的智慧,对人生最好的一个指导意义。
在《庄子》的这三篇智慧之中,从对于“道”的一个本质感悟,在到顺应自然,需要明白“万般皆是命”的一个智慧。
在生活中,不要以自我的意念去驱使和妄为,以一种无为之念去作为核心的时候,一切才能坦然。
以这样一个心态为基础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得失,或者人生的不同境遇,我们便能更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