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最经典的智慧禅语,明本心,见自性,句句开悟

1311 人参与  2020年03月29日 16:56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佛教禅宗大师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的一部佛教经典。

《坛经》是中国僧人著作当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经典著作,是禅宗的“宗经”,在中国甚至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面意义都非常大。

《坛经》能和佛陀所说的经相提并论,可见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细读经文,精选出了智慧禅语,句句开悟,让人明本心,见自性。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指菩提树,意译智慧、知、觉,指能觉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觉悟,怎么会有树呢?心中怎么会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会沾染上尘埃呢?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偈语,是惠能大师针对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

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这是一种超脱凡世的理解,我们孑然一身来到世上,空无一物。将所经历的一切看作是浮云遮眼,明心见性,智慧性空。

这样空明剔透的思想是已经参透了自己内心所想,控制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了内心的潜在意识,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万事看空,万事想明,那么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了。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很多人认为佛法皆远离与世间,是高不可攀的,其实不然。

佛法跟我们世间之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你不将佛法跟现实联系起来,只是背诵经文,遵循教条主义,无异于是在寻找兔角,兔子怎么会有角呢?

这句偈语惠能的提倡学习佛法的一个理念,尊重实际,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领悟出禅理。

钱穆先生说,“慧能讲佛法,既是一本心性,又不摒弃世俗,只求心性尘埃不惹,又何碍在人生俗务上再讲些孝悌仁义齐家治国。”

实践才能出真知,脱离了实际的知识只不过是空想而已。

不是静坐于蒲团,敛心了空,才算是参禅。在吃穿住行等一切寻常时候,皆可体会禅的境界。

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

这里的“平”,就是说人没有贪瞋痴。这句偈语的大意是:没有贪瞋痴又何必辛苦地持戒,行为正直何必用修禅?

六祖慧能认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打坐修禅。

我们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为有贪瞋痴。

但是心平如镜,心中没有波澜惊扰,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无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唯有心平,方能八风不动、修得一清静之心,获得无上的智慧。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

直心正念方为真禅者,若能一生行为正直,没有妄念虚伪,才能够说这个人真正领悟了禅意。

就如永嘉禅师说的那样,“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4、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会有过人的真实智慧,地位显赫的人也会有智慧被埋没的时候。如若轻视他人,则会导致无边际的重罪业障。

释迦牟尼佛觉悟后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就是众生平等,都有佛一样的智慧,但这个智慧还只是潜在的。

社会地位的高低、世俗才智的高低和佛教所言智慧是两码事,因此下等人完全可能智慧更高,而上等人的智慧也完全可能不够高。

所以,在对待别人时,我们不要自卑,亦不可傲慢。

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有你的强大,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别人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5、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恰巧遇上印宗法师在给众人讲《涅槃经》。此时有风吹动幡旗,一僧人说这是风动,另一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止。慧能走到两僧人面前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众人听完十分惊讶。

印宗法师闻得这番妙论,当即与他攀谈,得知其即大名在外、耳闻已久的惠能,就请高僧为他剃度,完成出家仪式,并恭请其正式即位禅宗六祖。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过来安慰他。

王阳明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6、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让”就是要求我们有一颗谦让之心,不要过分逐利争斗,知道摆正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看得低一点,高看别人一点。简而言之一句话,保持谦卑感。

“忍”是一种适当退步的生活智慧,给自己一个冷静下来的缓冲时间;同时又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充满了一鸣定要惊人的自信心。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为楷模,心中多忍让,心中多谦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一团和乐,这或许才是佛教“忍”与“让”的终极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1258.html

本文标签: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圣贤智慧  佛学经典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