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嫉妒大概是人性里最可怕的东西了吧,它会将纯洁和善良变成冷漠和虚伪;它也会蛊惑我们挖空心思地去破坏别人的幸福;它还会摧毁你的人性,诱导你用流言蜚语重伤曾经对你无比重要的人。只有不存嫉妒之念,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么优秀,在你的身边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让你特别讨厌的人和事。常见的就是那种乱嚼舌根,说三道四,颠倒是非、管天管地的那种人。他们的嫉妒心超过了你的想象力,让人难以想象!所以,我们必须得控制自己的内心、平和地看待事情,学着远离那些嫉妒心过强的人。那么废话不多说,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句老祖宗留下来的很有哲理的俗话:“聪明人三不管、四不说、五不帮!”当你把这句话读懂了,并且照着去做了,能够帮助到你更好地懂得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让生活少点不必要的烦恼,多点快乐无忧
作者 | 罗伯特·清崎来源|《富爸爸投资指南》01、要弄清你在为哪种收入工作多年来,富爸爸一直告诉我和迈克,收入有 3 种类型: 劳动收入:工作带来的或因付出某种劳动而获得的收入称为“劳动收入”。它的最普通的形式是工资,这也是纳税比例最高的收入。因此,要靠劳动收入来积累财富是最困难的。当你对孩子说“找份好工作”时,就是在建议他为劳动收入而工作。证券收入: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等有价证券中获得的收入称为“证券收入”。它是最受欢迎的投资收入形式,因为有价证券比其他资产更容易管理和保存。被动收入:通常把从房地产中获得的收入称为“被动收入”。被动收入的来源还包括专利使用费或许可证费用。不过在大约 80%的情况下,被动收入是来自于房地产。房地产收入能享受很多税收优惠。两位爸爸争论的长期焦点之一是如何教
儒家50句思想精要——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们也许貌不惊人, 也许才不出众, 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 让你想要与之接近, 放下心防, 倾诉心中的秘密? 有人说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舒服地待人 确实,无论遇到多大的问题,优秀的人都有将问题化解于无形的能力,而且姿势永远那么好看,就像他们生来就如此一样。 让人舒服,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让人舒服的人一定是细心体谅他人,极具同理心的人。他们的魅力来自丰富,内敛,温情,善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高贵。 《菜根谭》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孔子的弟子子夏评价孔子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即是如此。 君子如玉,让人舒服的人就好像一块温润的美玉。 他们的魅力来自丰富,内敛,温情,善良
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个人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瞎子手里提着个灯笼。他觉得很奇怪,就问瞎子:“你自己都看不见,还提个灯笼干什么?”瞎子说:“正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才要提个灯笼。这样就不用担心别人会撞到我,也不用担心自己会给别人造成不便了。”真正高贵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助人便是助己,敬人亦是敬己。01修炼善良心白方礼老人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耳闻。白方礼从七十多岁开始蹬三轮,近20年时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有一次,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要么是老板,要么是白领,只有他是一个特别穷的老人。他从不吃肉,每顿饭是一碗水,一个馒头,把钱都攒着,给困难的学生。一个冬天,他来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最后500块钱,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在
有些人总喜欢到深山老林里去寻仙访道。其实,从古至今,真正的修炼高人,大都隐于民间。自上古以来,三皇五帝皆是与民同化,为民表率;历代圣贤,如老子、列子、庄子,俱是和光同尘,混迹于民;历代仙真,如葛洪、八仙、紫阳,或是隐于市廛,或是居于洞茅,皆于民间烟火中独寻清静。什么是真修者?真修者首先是走对了路子,直溯生命本元;真修者大都内隐养德,功在自然无为;真修者恪守日用随常,一路为道日损。向真修者求教,不可求全,因真修者尚走在路上,求全则眼中无真,漏尽真师。若不求全,能得一功一行之指点,皆是造化。向真修者求教,亦不可按图索骥,事先有个自以为是的明师标准,不符合预设标准的就大失所望。昔日黄帝问道广成子,却不识洪崖即是广成子,以至当面错过。华夏圣祖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后继之辈。真修面前不识真者,一般有以下几
01郑国有个叫做季咸的神巫,(古代专门从事祭祀、占卜的人,专以通鬼神为业。)据说能知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预言某年、某月、某旬、某日将发生什么事情,料事如神。郑国的人见了他,都赶紧跑开了,生怕被他抓住看出什么来了。列子见了季咸后,对他的巫术着了迷,(列子,列御寇。)回去就对自己的师傅说:“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先生所修的道是最高的道术,现在我看到有更高的道术了。” 壶子听了之后说:“我教给你的只是表面的东西,还没有教给的是实质的东西,你怎么可能就得道了呢!要是一群母鸡没有一个雄鸡,又怎么产生鸡卵呢!你以尚未得道之心与世俗相抗衡,一定会被江湖小术所迷惑,所以使人看你的相。你设法叫他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列子带着季咸来见了壶子。那人出来之后,就对列子说:“嗨!你先生要死了,不得活了,不
有人说世界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若你的内心充满阳光,那世界就是绚丽多姿的;若你的内心布满阴云,那世界就是黑暗无比的。内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不仅照亮自己,还能温暖他人!1心是身上灯,照亮前行路人们常说:“心是你身上的一盏明灯,能够替你照亮前行的路。”确实如此。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会是什么。心中有光,前方就是康庄大道;心中无光,前方就是荆棘满地。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我们一生追求的幸福并不是物质生活发生多大的变化,而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能够用积极乐观地心态去面对一切,那么健康、成功、幸福等等就都会随之而来。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心里幸福了,所表现出来就是幸福的,
《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道德经》提出的养生原则是;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清静无为,精心怡养性情;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这些原则,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一、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和儒家“仁者寿”的主张相同,体道含德,从道而行,就会不妄想、不妄作、不孜孜追求名利,不刻意损害他人以肥已,为不欲执,施不求报,言、动、视、听,莫不含道,此所谓:“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则德积化流,精神专固,功与道伦。可见,养生就
前言:1942年,释通永老和尚在峨眉山净土宗道场大坪净土禅院出家,他是峨眉山有名的“大坪五通”之一。解放前在峨眉山开悟,其悟境得到圣钦大和尚、袁焕仙先生的印证,是峨眉山“镇山之宝”级别的高僧。释通永老和尚曾经有一段和徒弟间的对话,可谓是当代的禅宗公案,也体现了老和尚修行所悟,值得每个修行人认真看一遍。佛是怎么成佛的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师父:成不了。徒儿:为什么?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徒儿:佛都想过什么?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不让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