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简介:潘光旦(1899-1967),社会生物学家、教育家。十九世纪末年与二十世纪最初几年,留洋读书、进专学洋话的学堂,乃至进一般的洋学堂,即在“洋务”最称发达的上海与其周围地区,还是不时髦的,在地主和市镇小资产阶级的眼光里,甚至是不光彩的。我是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我的父亲在县里最初办洋学堂的时候,为了凑成一班两班,就得向亲戚、朋友、本家“拉”学生。进方言馆或广方言馆一类学堂,有所成就,而后来搞“洋务”或当上外交官员的,一般是市镇上穷苦的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否则,进去了也往往半途而废。我的一个表姨丈就是例子,表面上是因病求退,实际上是保守退缩。但短短的不到二十年,风气似乎转变得很快。一九一三年夏天,当时称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委托江苏省教育行政当局考收中等程度的学生,名额只
作者简介:楼宇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善品堂国学院名誉院长。我们近百年来,一直向西方学习,可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推动了我们国家多方面的文化发展;但是,我们有的人也丢失了中国心,有一点开始不像中国人。所以,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非常严重的问题。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显著标志,文化首先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面。我们现在是怎么穿衣服的呢?你穿的衣服,我穿的衣服,还是中国的衣服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啊。我们现在的婚丧嫁娶,都以西方为典范,慢慢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丢失自己民族的礼仪、服装和风俗特色,其实是一件很令人难过的事。比如说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礼服问题。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有源远流长的服饰传统,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我,回想起自己最早看见有字的材料并且产生兴趣,是在我进小学之前,大概四岁到五岁之间。我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自觉地读书;第二阶段,比较自觉地读书;第三阶段,随心所欲地读书。经历了这三个读书的阶段下来,我主要的体会就是:我们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不同的目的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求知。为这个目的而读书,要学会选择。现在的书太多了,即便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分类下,也有很多很多书。我做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了解到,中国每年大概新出五六十万种书,即便扣掉重复的,至少也要有三四十万种新书。有一年我给复旦图书馆采购了十二万种图书,在所有高校中是排第一位的。这么多书,光是编目就要
作者简介:王开林(1965~),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有多部散文集,获十余种文学奖项。如果说成年人阅读经典是给思想补漏,青少年阅读经典就是给精神筑底。网络时代,人们更喜欢喧哗,更容易骚动,以往那种依靠静态阅读给大脑充电补氧的固有方式遭到了彻底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拼凑信息碎片、听书、查找文章摘要、关键词搜索。人们在玩转电子工具的同时,极其轻率地抛弃了中国古代经典。这样做,直接后果是什么?浅薄,浮躁,粗俗,甚至骄狂,是难免的,放任功利主义僭越,追求感官刺激,饕餮各类欲说还“羞”的视觉大餐,则几乎是必然的。相比静态阅读的心眼相合,出入无碍,动态浏览往往使人注意力涣散,鼻子被网络链接牵着,眼球被图片新闻吸住,在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中整天胡乱溜达。两千多年来,《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墨子》《孙
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顾亭林《日知录》曾引用《论语》里两则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当时北方人易犯的病。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是当时南方人易犯的病。其实此二病乃一病。正因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至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使生活艰难,饱食不易,那有闲工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呢?大抵此两种病弥漫中国古今南北,并不从晚明始有。至少在宋以下的中国,更显然地曝着了。那是一种农村社会所最易犯的病,尤其在农村社会的小地主阶层更易犯着。张横渠尝说:“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这里惰字却是中国人之真病。惰了便骄,骄即惰之外相,亦是惰之内情。其所以惰者,则由其生活闲散,不紧张,不迫切。横渠是关中人,关中地区,在北宋时生活尚较艰,但横渠已如此说。关中以外的地
来源 | 诗词世界公元1485年,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名动京城。他极具才华,书画皆能,但凡他出现,身边无不是鲜花和掌声。他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一生传奇坎坷,晚年写下一首《临终诗》,治愈无数人心。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伯虎自诩“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虽是自夸,但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他十六岁时,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江南名士徐延瑞赶紧将爱女许配给他。他见自己天赋过人,有些清高自许。当时,有个书法家叫祝允明。他比唐伯虎大十岁,长相奇特,自嘲丑陋,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祝枝山”。祝枝山十分仰慕他的才华,特意登门拜访。而唐伯虎嫌他家世代为官,会过于势利,便没搭理他。但祝枝山没有放在心上。不久,他又带着诚意拜
来源 | 正能量作者 | 吴大爷古语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不是好事,反而无所事事,容易生事;闲不是福气,反而胡思乱想,荒废自己。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不锋利,敢拼才能赢,苦熬才成功!太闲,不但不会有啥成绩,反而会毁掉一个正常的人。01、太闲,患得患失太闲的人,混沌度日,黑白颠倒,无所事事,疑神疑鬼。闲,让一个人胡思乱想,对信任的人猜忌,把身边的人揣测,闲着闲着,便没了成绩,人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自己情绪低落,让家人跟着操心。02、太闲,无事生非太闲的人,无事可做,无中生有,打扰他人,让人厌烦。闲的时间长了,因为内心的寂寞,对身边的人纠缠,让忙碌的人,对其反感;让辛苦的人,心生不满。和家人的矛盾多了,和爱人的争吵不断,生活也会因为闲,变得缺少幸福感。03、太闲,消磨意志太闲
来源 |老子道德经作者 | 逍遥子古人云:“知足之足,常足矣。”福深福浅,全在人心,不知足千金嫌少,知足陋室能安。命好命坏,都在自己,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生其实是一场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一颗心。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知足行善,命才会越来越好,福才能越积越厚。1心外无法,福从心生古人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所谓修来的“福”,不过是行“善”的果,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利益别人。心心念念为他人着想,善人,我善待之,不善人,我亦能悲悯,这才是最高级的善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成仙之前,拜钟离权为师。钟离权对他说:“你功德善行尚未圆满,我教你点石成金之术,用来济世救人。待圆满三千功德、八百善行,我渡你成仙。”吕洞宾满心欢喜,却忍不住问道:“点石成金的金子,还会变
来源 | 每晚一卷书作者 | 每晚yebo1982年,还未成名的刘德华,和著名歌手林子祥等人参加某电影拍摄。途中众人聊起音乐,刘德华突然说:“我唱歌给你们听吧。”大家听了都暗自发笑,当时林子祥是香港乐坛老大,在他面前唱歌,真是自取其辱。刘德华却毫不难为情,反而对林子祥说:“我唱两首您的歌,请您指点!”等他唱完,林子祥说:“你的嗓子很特别,以后有空来我录音棚里玩。”谁都听得出来,这只是林子祥对晚辈的一句客气话。可没想到,电影拍完回去后,刘德华还真的去了林子祥的录音棚。在那里,他经常缠着林子祥,让他教自己音乐创作和演唱技巧等知识。在林子祥的指导下,刘德华正式向歌坛进军,最终跻身四大天王行列。后来谈到这段经历时,刘德华笑着说,我能走到今天,不靠别的,就靠这厚脸皮。作家亦舒说,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
作者 :儒风君作家苏岑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跟谁在一起。”人这一辈子,前半生不断拿起,后半生不断放下。交朋友也一样,后半生最高级的朋友圈,就这三个字:断舍离!01不同频的人,要断《论语·卫灵公》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与人长期相处,彼此的三观一定要相同。两个完全不同频的人,终将渐行渐远,走着走着就散了。三国时期,管宁与华歆是同窗好友,关系十分要好。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草,看到地上的金子,华歆高兴地去捡,管宁不为所动。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大官穿着礼服从门前走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等到华歆看完热闹回来,想要接着读书的时候,才发现管宁已经用刀把席子割开。两个人从此各坐各的,管宁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