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王阳明一生,其功盖世,其学无伦,其用毕生的精力追求圣贤之路,他曾徘徊在佛道之间,后终于在儒学中顿悟,他收徒讲学、创办书院、戎马倥偬,平定叛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大家。王阳明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的“心学”更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人的反应不过就是喜怒哀乐。练就一个好的心态,就是要从内心做起,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历事炼心。01欲修身,先养心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人心就是天理,天下哪还有存在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心外无物”看似与唯物主义的观点相悖,但是
来源 | 每晚一卷书作者 | 每晚yebo前段时间,看了王阳明的人生足迹图,让人心生感慨。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15岁时便离家出游塞外。成年之后,他接连遭遇种种磨难,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青年在京城应试为官,壮年被贬贵州龙场,中年去赣州平叛,晚年病逝江西……他这一生,去过名城古都,也待过蛮荒边疆。但不论在哪里、遭遇什么,他始终从容不迫,宠辱不惊,活得清醒豁达。作家董平说,人的觉悟,跟他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成正比。生命中的每一次颠簸,你遭遇的每一件事,都会不断丰富你的人生,撑大你的格局。今天,请大家跟随王阳明的足迹,一起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1北京: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常心公元1492,22岁的王阳明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考了两次他都惨遭失利,第三次他终于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初入官场的他,
文 | 青山闲人人的疾病是从哪里来的呢?《黄帝内经·素问》的答案是:“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的结论是:“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人的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大多生于不如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灵健康,而一个人的心灵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在面对“不如意”时的态度和情绪。作为一代心学大师,阳明先生不仅善于医治个人之心病,尤善于医治社会之心病。在医治个人的心病方面,他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当头棒喝,令人醍醐灌顶!比如,他有一个学生,眼睛出了毛病,着急得火烧火燎一般,不仅搞得自己心神不宁,还影响了其他同学。阳明先生恐其心病加重,便故意大声喝斥道:“你心中的良知得不到光大,你不忧戚;你的眼睛
作者:CC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坚冰深处春水生。《王阳明传》中记载:公元1506年冬,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时的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处于万山丛中,瘴气弥漫。王阳明刚经历了官场上的巨大打击,如今孤身一人冒着严寒来到这样的环境恶劣之所。他所经历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在如此绝境下,王阳明心中始终迸发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找不到住所,他索性就居住在山洞里;没有东西吃,他又自己开荒种地;心中焦虑难平,他便打造一副石棺,时常坐在棺中冥想。就这样,他在那片苦寒之地度过了最难熬的三年。终于,在三年后的一个春天,王阳明贬谪期满,得以迁回。后来回首起这经历的种种苦难,王阳明也只是淡笑着说道: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人生中的诸多苦痛、艰
他与弟子的四则对话意味深长,王阳明影响中国500年绝非浪得虚名一、真正的内心强大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维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启示宋代苏洵在《心术》中写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真正的内心强大,真正的安定,安静,不是静坐能得到的。真正的安静,需要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考验。很多人修行只会静坐,这在王阳明看来是经不住重大事情的考验
作者:yebo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前段时间,看了王阳明的人生足迹图,让人心生感慨。来源:草莓看历史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15岁时便离家出游塞外。成年之后,他接连遭遇种种磨难,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青年在京城应试为官,壮年被贬贵州龙场,中年去赣州平叛,晚年病逝江西……他这一生,去过名城古都,也待过蛮荒边疆。但不论在哪里、遭遇什么,他始终从容不迫,宠辱不惊,活得清醒豁达。作家董平说,人的觉悟,跟他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成正比。生命中的每一次颠簸,你遭遇的每一件事,都会不断丰富你的人生,撑大你的格局。今天,请大家跟随王阳明的足迹,一起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01北京: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常心。公元1492,22岁的王阳明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考了两次他
文 | 青山闲人“一,天下之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这句话,堪称阳明先生修学心得的真谛。要全面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不妨反复品读阳明先生于1511年写的《送宗伯乔白岩序》。那是一个暮春的早晨,草长莺飞,百花争奇。一个名叫乔白岩的人,准备出发到南京赴任。临行前,特意找到了已经开始在京师讲学且小有名气的阳明先生,请教圣学之道。阳明先生赠予了他三句话共九个字的真言。第一句是,“学贵专”!乔白岩听后连连点头,说:“太对了!我青少年时期喜欢下棋,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个时候,除了棋子和棋盘,我眼里没有别的东西,耳朵里也没有别的声音。如此,一年时间里,我就成了乡里下棋的第一人;三年时间里,全国范围都难以找到对手了。这就是学贵专的好处啊!”阳明先生赠予的第二句真言是,“学贵精”!乔白岩听后又是连连称
作者:yy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王阳明曾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生活是道场,苦难是修行。行走于世,每个人都有困厄的时候,也会遭遇数不清的烂人破事。有的人抱怨连连,结果就此消沉,沦为庸人。有的人越挫越勇,在苦难中磨炼自己,终成大器。正所谓,经事长志,历事成人。世间万事,凡是磨你的,都是来渡你的。01厄运,磨炼你的心态心理学大师弗兰克尔曾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会遇到厄运。身体遭逢大病,事业受到冲击,家庭发生不幸……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很多人都会被劈头盖脸地击倒在地,自此一蹶不振。我们虽然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却能够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面对厄运的侵袭,当你练就一个好心态,学会自我疗愈,自然就能安然度过。王阳明自小被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勤读书,要孝悌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有人
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据说他的心学早已传至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立德立言其成就在明朝达到了顶峰。他首次提出了“心学”,更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这不仅对我们的身心修行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够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王阳明心学中的六大智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01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王阳明从小在私塾受教育,十一岁时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师听后有些震惊,感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但他还是回答了王阳明:“人生的一等大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啊!”可王阳明却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俗话说:“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