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大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做人贵在大气,大气之人必有大福气。1大气之人不生小气老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一个人没有宽阔的心胸,那么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曾国藩初到江西时,准备重建水师,却遭到巡抚陈启迈的百般刁难。这位巡抚为了防止曾国藩夺权,下令打击接近曾国落的官员士绅。时间久了,曾国藩陷入步履维艰的孤立境地。每当有人攻击曾国藩时,他总是正襟危坐,闭目养神。直到那人喊得唇焦舌燥,四处找水喝,他才慢悠悠地站起来说:“诸位慢喝,我要回去练兵了。”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更不值得搅乱你的心。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离开江西官场后,曾国藩回家丁忧守制一年。守制期满复出时,他为人处世的作风发生了很大转
曾国藩家训中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一个家庭的福气和运势,就藏在这三个字里。01孝中国人治家,最讲究伦常道德。在“五伦”当中,又首重“孝”字。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家庭福运的根基。曾国藩有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晚年得了瘘病。老人动作不灵便,又说不出话来。如果要什么东西,就用眼睛示意。如果感到难受,他只能皱眉头。竹亭昼夜侍奉,常常能想父亲之所想。又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儿孙大声呵斥。每当此时,晚辈们都屏气凝神、静听吩咐,面色和悦如初。《论语》有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者,就是侍奉尊长,始终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而不专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奉养。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凡是子女孝顺
在曾国藩一生的学问研究中,程朱理学始终占据中心地位,是其安身立命、从政治军的思想根本所在,但同时道家思想对曾国藩精神世界的实际作用也十分重要。曾国藩生平对道家学说有过深入研习,《淮南子》即是其一。曾国藩熟稔《淮南子》的思想文本,对书中的十三篇内容都有直接论及,这占到全书篇章的一多半。在《读书录》中,曾国藩主要对《淮南子》进行文献学路径的研究和探讨,包括两则文本校勘,9则字义与文义的阐释,两则对篇章特点及要旨的概括,15则对《淮南子》中文字出处的溯源。曾国藩对《淮南子》中文字的溯源,主要基于其对先秦道、儒两家典籍的精熟程度,其中又尤以《庄子》为要。曾国藩在《读书录》中,共找到13则《淮南子》袭用《庄子》文字处,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深刻意识到《庄子》与《淮南子》之间非同寻常的思想关系。尽管曾氏在这
慈怀君说有人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他是一介书生,却带领湘军剿灭了太平军;他不擅长带兵作战,却数次被委以重任;他一生历经重重困境,不得不处处隐忍;他有着普通的出身,却在自己的一生中完成了华丽蜕变。中华上下五千年,高情商者数不胜数,但唯有曾国藩,是真正的处世高手。点击上方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01踏实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山村。曾国藩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曾国藩爷爷这里,曾玉屏决心要一改往日,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学习,出人头地。因此,他对自己的儿子曾麟书寄予厚望,但曾麟书从十几岁时开始科考,到四十岁都还没中过秀才,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是没指望了,曾玉屏又把自己的希冀寄托在孙子曾国藩身上。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时父亲开馆授徒,他就跟在父亲身边读书学习。然
一个人的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曾国藩55岁的时候,给弟弟曾国荃写了一封家书。家书中,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而是回顾了他一生的三次“被众人所唾骂”以及三次军事大失败。论才能,曾国藩考了七次科举后中进士,是年纪最轻的进士。论仕途,曾国藩十年内升官七次,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可谓飞黄腾达、官场得意。可在对自己人生的复盘中,曾国藩却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受辱,最大的失败在于两个字:脾气。对很多人来说,决定你命运的因素,也就是这两个字。一 脾气差,注定活得很失败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的前半生,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咸丰皇帝即位后,对曾国藩赞赏有加,曾国藩趁机痛斥当时的官僚体制。性子刚烈、言辞激进,令曾国藩得罪了琦善等大臣,人际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不但如此,曾国藩见咸丰对他的主张爱理不理,竟然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名言【1】、 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曾国藩家书》。【2】、 胸襟必能自养其淡定之天,而后发于外者有一段和平虚明之味。——《曾国藩家书》。【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家书》。【4】、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曾国藩家书》。【5】、 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曾国藩家书》。【6】、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曾国藩家书》。【7】、 当于
《曾国藩家书》好句好段摘抄1、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曾国藩家书》。2、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家书》。3、 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家书》。4、 语人之短不日直,济人之恶不日义。——《曾国藩家书》。5、 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曾国藩家书》。6、 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矣。——《曾国藩家书》。7、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书信》。8、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曾国藩家书》。9、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曾国藩笔记》。10、 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
《曾国藩家书》名言名句1、 立志与自强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曾国藩家书》。2、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的。——《曾国藩家书》。3、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家书》。4、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常轻于一发。——《曾国藩家书》。5、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家书》。6、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曾国藩日记》。7、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曾国藩家书》。8、 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曾国藩家书》。9、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
提起曾国藩,大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肃清晚清行政风气,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晚清又延续了六十多年,虽然最后清朝仍然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但曾国藩的伟大功业无人效仿。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公不仅在官场上克勤克己,在文学修养上也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留下许多文字,比如说:“莫问收获,但为耕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等,细细品读,这些金句名言依然能警醒后世之人。在翻开《曾国藩家书》前,我以为这本书依旧延续曾国藩其人官场上雷厉风行的风格,但实际不然。这本家书像是日记,来描述他的日常。晚清时期,交通只有驿站,快马加鞭的只有官信
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封建王朝的卫道者,出身农门的曾国藩凭着克己修身的毅力,从科举落地变成国人之典范的大人物。曾国藩是当时文韬武略的代表人物,他以文人学士的身份,投笔从戎,组建了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湘军,穷追不舍十余年之久,硬是打败了最令清朝头疼的太平军。但是,攻克太平军、活捉洪秀全儿子及众多太平军将领,并不足以让后世之人敬仰曾国藩;反倒是他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囊括了家事琐事和国家大事的家书、日记等文字材料,让后人赞叹不已。古人都有立书著书,传示后人的习惯,曾国藩的家书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因此它才能全面而精致地展示曾国藩。了解曾国藩,看他的家书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在反复读了曾氏家书后,更觉得曾国藩确有过人之处了。在曾氏家书中“慎独”和“自讼”是核心。君子慎独,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学问,一时一地慎独并不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