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世事纷扰,人情复杂。在滚滚红尘中行走,为人处世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则。曾国藩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此语道出,做人做事,不可图一时之快。人生唯有立足长远,才能逢山开路,遇河搭桥,诸事皆顺。01、话,不说尽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处舒服。语言适度,表达合理,不仅能把事情解决得很好,也能促进彼此的关系。说话做事,切忌言过其实。话说太满,容易打脸;话说太尽,伤及情分。人生如棋局,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不过,越是知晓事实,越要谨言慎行。《待人五法》中讲:“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有时候,你滔滔不绝的给别人建议,自己觉得是用心良苦,别人却未必会接受。毕竟,不知他人难,莫劝他人善;不知他人艰苦,莫劝他人大度。常言道,话到嘴边留三分。情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提醒我们,有了过错要及时改,不然就真成过错了。国学大师曾仕强说,之所以每个人生来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恶习,就是需要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改掉的。改掉恶习,仍是最好的人。《左传》有言:“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他跟所有人一样,身上也有很多的恶习:心浮气躁、不爱学习、待人傲慢,更致命的是还极其好色。可以说我们当代年轻人身上的毛病,他一样不落样样都沾。对待恶习,曾国用两个方法来自省。一个是记日记,他说“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于书,以便触目克治”;另一个是慎独,他认为“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对于写日记一项,曾国藩立志“誓终身不间断也”,懂得通过记日记来反省恶习的他,人生路一直都很顺利。1、改掉浮躁的恶习“躁”的意思是:
所谓大格局、高智慧,无非就是一种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1、格局越大,越不纠缠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
聪敏为傲,愚笨为耻。但是清代的曾国藩却是个例外。他六考秀才不中,笨到被学政悬牌羞辱,但他的后半生却上演逆袭。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一跃成为清代中兴名臣。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肩孔孟、王阳明的“半个圣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笨,也是一种天赋。01、谦逊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那些有天分的人,一般都输在一个“傲”字上。因为有才,所以有恃才傲物的资本。他们从小生活在光环之下,对待旁人难免没有那么恭谨。众星捧月,长大了,也就有些锋芒毕露。笨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反而比别人更虚心。曾国藩年少愚笨,秀才六考不中,23岁时才考取秀才,排名倒数第二。而左宗棠在14岁就考取秀才,全县第一。两人共事,左宗棠总是瞧不起这个提携自己的人,言语
人生总有不如意,关键在于熬。不要抱怨怀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时;苦心人,天不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熬得住,出众,熬不过,出局!一个人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1、成功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要熬呢?因为一般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一般人需要别人鼓励、安慰、理解,但你没有;一般人用消极、抱怨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用爱的温暖、光明的力量,在任何事情上学会克服;一般人脆弱的时候需要肩膀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坚实的臂膀,永远的靠山。曾国藩小时候和所有孩子都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的是中下水平。他与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相比相差很大一截,比他小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同样李鸿章也是17岁中秀
曾国藩在其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也被当代很多人拿来作为座右铭,说的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要被未来的不确定性干扰,也不要沉浸于过去的痛苦中,不被外界的环境所羁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够了。读完这简单的16个字,总能给身处困境的人一丝丝抚慰,重换生机。其实曾国藩这句话包含了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庸》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广博无垠,全在于一个“诚”字,曾国藩说的这16个字就是“诚”在人身上的表现,这也是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境界,要达到这16字的境界,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诚”字。“诚”即真,即真诚恳切,即始终,即一,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有诚意,方能格物致知,方能随物而应,成就大事。1、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生在世,话越多,祸患也就越多,能少说就少说。曾国藩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曾创下十年连跳十级的官场奇迹。官场如战场,曾国藩官场上的成功大多归功于他“戒多言”的原则。曾国藩言:“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有价值的话多说,没必要的话不说。他总结的人生六不说,至今让人受益无穷。01、不说直话待人要真诚,说话要真实。但是,切记不顾后果,口无遮拦。人都好面子,很多事,不能直接说到人家脸上。你落了人家的面子,下次人也不会给你面子。直话,要转个弯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顾及别人的自尊,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曾国藩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劝人,不能直接指出别人的过失,要先肯定他,他高兴了,你的下面的建议才更容易被采纳。说话是一门艺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总是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为了获得声望等不停的喊苦喊累,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其实人之所以痛苦,往往不在于我们所得的太少,而在于我们想要拥有的太多。 人生如瓶,将珍重之物放入瓶中,这些物品便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等到在意的物品多了,那么我们剩下的空间就越来越少,这时我们就要开始学会抛弃一些东西,如若紧握住不放,那么这瓶子内的物体就会溢出,甚至导致瓶子破裂。 想要获得真正的自在,就要学会放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放下那些令你生厌与悲伤的事情、放下执念与怨念,为自己减重。如此我们才会在前行的路上步态轻盈,走得更快。 可是说得轻巧,如何做到才是更重要的问题,早在清朝时期,着名的大臣曾国潘就给了我们答案。他曾言: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句话分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