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到底有多好?

1605 人参与  2020年12月19日 20:54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提起曾国藩,大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他肃清晚清行政风气,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晚清又延续了六十多年,虽然最后清朝仍然无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但曾国藩的伟大功业无人效仿。

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公不仅在官场上克勤克己,在文学修养上也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他留下许多文字,比如说:“莫问收获,但为耕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等,细细品读,这些金句名言依然能警醒后世之人。

在翻开《曾国藩家书》前,我以为这本书依旧延续曾国藩其人官场上雷厉风行的风格,但实际不然。这本家书像是日记,来描述他的日常。

晚清时期,交通只有驿站,快马加鞭的只有官信,家书这种民间产物十天半个月才能送到亲人手上,正因为时间的缓慢和价钱的昂贵,所以显得家书更加珍贵,人们写家书时则会思虑周全,工整书写,更为珍惜。《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国藩167封家书,覆盖他人生中31岁到57岁这段重要时光,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他对亲人的关切之情。

即使这167封家书与现在的时空相隔百年,但家书里的内容给人的感觉还是那般的亲切与真实,就仿佛冬天在围炉边上,暖和和地读自己亲人所写的信一样。

曾国藩的家书,一是写给父母与祖父。写给长辈的家书要报喜不报忧,要让长辈放心,所以他会搜集方法治疗母亲的失明,也会时不时寄些阿胶回家孝敬长辈。“家和万事兴,百善孝当家”,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记,人不能忘本,报喜不报忧是基本,即使与父母不住在一起,心里也要想着父母。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很短暂,必须要好好珍惜,这是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是写给弟弟与儿子。写给他们的信是要让他们修身养性、读书向善,要努力达到“能立能达”的境界,立是要发愤图强,达是要办事周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

曾国藩告诫晚辈要知行合一,明白怎么做是一回事儿,能否完美执行又是一回事儿,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打着家族的名义涉及地方政务。谨言慎行、戒骄戒躁,这是曾国藩给晚辈的话。相隔百年,拿来告诫我们自己也依然合适。

三是写给曾氏家族后人。他将自己在官场、在业余闲暇之外的所有文字记载存档,防止在战火中遗失,同时总结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疏、鱼、猪”,看似简单朴实的八字家训,若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实行,却相当不易。

写给亲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浓浓的人情味,更体现了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家书里也能看出来,他真正维系亲情与友情的秘诀不是金钱与名利,而是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所以说,想要改变人的素质,还是需要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其实《曾国藩家书》也不止是写给曾公的亲人看,我想他又何尝不是为时常告诫自己而写。曾公从31岁开始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写尽他这一生,繁华还是落寞、热闹还是孤单,都在他的笔下。即使每天都在高强度工作,也保持着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运笔如飞时,他脑中的思绪变成纸上的文字,经过二次加工,他对一些事件、一些心情都有了更深的感悟。所以他在家书中,也学会不断修正自己言行,几十年来终于固定,自省变成他每天的功课,并且坚持了一生。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如曾公一样做一辈子。曾国藩是平凡的农家子弟,六次考进士,一生克勤克己,他为晚清背负了许多骂名,但是有些骂名他并不在乎。令他难受、绝望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只能让晚清王朝往后延续一段时间,却拯救不了腐烂到根的晚清王朝,绝望是他人生最后的底色。

曾公虽已逝世百年,但他也从未走远,始终与时代同行,他留下的家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成为每一个青年的良师益友,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华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324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