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811页

04月04日

清明节:三节居中,三教合一,中国人的三种大修行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177次
清明节:三节居中,三教合一,中国人的三种大修行

清明是节气,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是物候变化的标志。此时已近暮春,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称之为清明。清明节是节日,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是中国人悼亡扫墓的日子。清明节与清明在同一天,中国人的节日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上承寒食节,下接上巳节,处在两个节日之间。在唐宋时期,寒食节与上巳节逐渐消失,慢慢合并到清明节中。寒食节悼亡扫墓,上巳节游玩踏青。所以清明节的习俗,一半是祭祀,一半是踏青。01、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细细春雨中,路上来往祭扫的行人,有抹不开的哀愁。清明祭扫,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在这一天,游子返乡,带着纸钱祭品,为祖先祭扫坟墓。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坟意义比天还大。在古代

04月04日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知理不争辩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200次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知理不争辩

1、知人不评人心理学上,有个“冰山理论”,意思是,我们视线所看到的冰山,只不过占实际的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藏在不为人知的水下。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像那一角冰山,外人看到的,从来都不是全部。以前单位里有个姑娘,很小气,同事之间的人前往来,她一概不去;私下里的聚餐,也从不参加。不论谁让她帮忙买点东西,回来时,她总是一面递过去东西,一面亮出自己的收款二维码。最可笑的,是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在单位楼下的小摊上,各自买了几斤水果,轮到她给钱时,硬是因为老板不找那2毛钱,大声争执了很久。对别人小气,对自己也吝啬,慢慢地,我们背地里都管她叫“铁公鸡”、“小气鬼”,她觉察到大家的冷漠,也渐渐默认了这种孤立。离职前,她执意请大伙吃饭,席间,我们都喝得有点多。她哭着说,“我的母亲走了,以后我再也不用活

04月04日

唯有利他,方能成全自己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355次
唯有利他,方能成全自己

噶丹派六论之一的《经庄严论》中讲道:求自乐的人不但不会快乐,反而经常会产生痛苦;求利他的人不但自己快乐,而且事业容易成功。这便是我们说的利他精神,当人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从利他的角度出发时,不仅自己感到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从而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这一理论,与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作家稻盛和夫说过的“不为己富,而一生成功”不谋而合。稻盛和夫本着“利他精神”,一生热衷于创业。他创办的京瓷公司和第二电电株式会社,也就是后来的KDDI公司,都进入世界500强。他还创办了盛和塾培训机构,向喜欢创业的人们义务传授自己的经营哲学。而这本《利他心》是稻盛和夫为了传播利他思想,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观点,去感染更多的人。书中的主人公西乡隆盛,正是稻盛和夫从小就崇拜的偶像,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世

04月04日

最好的人生要删繁就简:灵魂丰盈,物质极简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311次
最好的人生要删繁就简:灵魂丰盈,物质极简

《庄子 · 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在深林中筑巢,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里的水,刚好喝满肚子。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减去多余的部分。”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Less is more(少即是更多)。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常常困在自己复杂的生活里,困在内心形形色色的追求里,困在不断滋生的要求里。然而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醒着我们:人活一世,白云苍狗,要尽早学会“断舍离”,学会让自己的人生精简起来。那些过着所谓高配人生的人,早就这么做了。1、欲望极简《礼记》中讲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意思是说傲慢的心气不可以增长,心中的欲念不能放纵无拘,贪图享乐不能没有极限。《菜根谭》中说:“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

04月03日

那些会读书的人,都掌握了这几点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349次
那些会读书的人,都掌握了这几点

关于读书,很多人有困惑。读完就忘记,感觉读了白读,怎么办?想一年读完1000本书,感觉时间紧迫,该怎么读书?书那么多,该怎么选书?有人说,现在读书搞成了运动,感觉每天读书成了负担。该怎么办呢?1、明确读书为了什么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他的知识90%都是学校毕业之后,在一生中不断学习积累的。毕业之后的读书,是为了提高认知的。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读书的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这个路径,最终识真理,开智慧。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建立全面知

04月03日

余生不长,你不必逼自己合群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269次
余生不长,你不必逼自己合群

英国历史学家西·史密斯曾说:交际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如果走在路上碰见了熟人,他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去,或者干脆绕道而行;在电梯里碰到认识的人,他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期望电梯门快点打开;参加朋友聚会,他会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角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认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告诉我们,全球6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认生的情绪,对人际关系感到强烈的不安,是“社交恐惧症”的预备状态。本书作者是日本的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清水荣司,对焦虑症、强迫症和忧郁症等精神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了通过认知行为训练,克服认生的诸多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书的主要内容,打开对认生的全面认知。1、自我检测,打

04月03日

左宗棠:少年择高处立,中年就平处坐,老年向宽处行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269次
左宗棠:少年择高处立,中年就平处坐,老年向宽处行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除了立下无数值得称颂的丰功伟绩外,还留下了很多警句供后人借鉴。其中,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那句“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更是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一生都应奉行的三种境界:少年时,立志高远;中年时,心态平和;老年时,宽厚有度。01、少年时,择高处立。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作为少年,就应当志存高远,择高处而立。立什么样的志,就会成什么样的事,只有立下高远的目标,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年少时的左宗棠被誉为神童,他小小年纪,便有着与古代圣贤豪杰争锋的豪情壮志。后来,他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在给孩子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读书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从古至今的圣贤豪杰,像你们

04月03日

真正的成熟:脾气小,期待少,心态好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095次
真正的成熟:脾气小,期待少,心态好

谈到成熟这个话题,很多人喜欢把它和年龄联系在一起。其实,一个人成熟与否,并非决定于年龄的大小,而是经过无数次人生历练后内在气质的流露。有些人活了很大岁数,想法做法依然像个孩子。有些人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温良恭俭,温润如玉,温文尔雅,将日子活出了温度,内心丰富而成熟。1、成熟的第一标志,脾气越来越小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从把脾气调成静音状态开始”。深以为然。在年少时,总以为以硬碰硬,快意恩仇才过瘾。渐渐才明白,生气发脾气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事态越来越糟糕。曾国藩早年脾气并不好,其在京任职期间与不少人发生过争执,也得罪过不少人。他与两位同乡郑小珊、金藻都曾发生过口角,所为的也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结果是,“肆口谩骂,几于忘身及亲”。在京期间,曾国藩还“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以至于好多人见到

04月03日

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就看这四点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人在职场_职场励志_赢在职场_职场指南_职场人生_职场技巧_职场新人_职场心理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491次
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就看这四点

我们常用「潜力股」来形容一个人是优秀的,并看好他有着光明的未来,前途无量,值得期待。凡事都得有理有据,否则就是在扯淡,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潜力股,有没有潜力,是有迹可循,有标准的。主要有四点考察的依据,而这四点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常反思的镜子。 01 、学习力和自律性一个人在未来能有多大的作为和潜力,往往取决于他储备的能量有多少,他的羽翼有多丰满。说白了,也就是要有持续不断地成长和提升。正如「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如果不终身学习,我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现有的知识,在生活中往往走不了多远。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在未来取得不错的成就,第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他的学习力。学习力越强,才有可能拥有越光明的前途。什么是学习力?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能力,但这也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是学

04月03日

《道德经》:人生所有的刻意追求,只会物极必反

发布 : 兰清阁 |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 评论 : 0人 | 浏览 : 1185次
《道德经》:人生所有的刻意追求,只会物极必反

人生所有的刻意,都不会让自己更快的达到目的,反而会物极必反。白岩松老师说:“这个世上最糟糕的一种人就是勤快的人。”勤快是好事,但是对于人生的节奏过于勤快,过度主观的追求,不但不会达到好的结果,反而会让人生越来越糟糕,因为所有的祸患都是因为刻意追求而造成的。当一个人能够抛开主观妄断,顺应事物本源自然时,才能体现真正的智慧。1《道德经》中说这样一段话: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意思就是说:善于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德行,这也叫善于使用人的力量,这叫做善于配合自然之道,是古代德的准则。“武力、激怒、战胜、争斗”等等,都是过于激进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