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易经》中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贵也。”意思是说,凡事以少为贵,少才能得到更多。人生亦如此,多不如少,少的力量,让生活更有质量。少,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也是最高级的养生。01少食,则少疾常听老人说:“能吃是福。”但是少有人知道下一句是:善吃是智。不挑食、吃得下是福气,但懂饮食之道才是智慧。《素问·瘦论》中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长期饮食过饱,肠胃负担过重,也很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三高、心血管疾病等。远离疾病的秘诀就是少食,准时限量,七分饱,才是刚刚好。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就格外注意饮食之道。一天之内,她要吃五餐,但每顿只吃五分饱,浅尝辄止,绝不多吃。甚至每天都要称体重,一旦超重,她就会将正餐改成蔬菜水果沙拉,偶尔吃些牛排。正是如此自律节制,食不过饱,宋美龄才能无病无痛,长命百岁。民间
01尽力就好你只是个凡人,没有三头六臂,不会七十二变,你不可能什么都会,样样都做到最好。不要给自己过高的目标,也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压力是一种动力,但是当压力超出了承受的范围,你会被压垮。很多时候,你无法掌控结果,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尝试了、尽力了,就足够了。02尽心就好你不是个救世主,不可能帮所有的人。亲戚、朋友、闺蜜、哥们姐们,你帮得了一个人,但是帮不了所有人。帮得了一时,但是帮不了一辈子。危难之时,紧急关头,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这是义不容辞的,不帮自己也不得心安。其他的,不要勉为其难。不用太内疚,你有你的生活,你还要过自己的日子,何况,你跟他们只是情谊,没有义务。03适应就好 很多东西你无法改变,万物有它的轨迹,各自运行,各自相安,要做的就是顺应它,敬畏它。不要试图去改变不可能的
一般说来,临摹中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选择碑帖种类,二是具体实践。临摹过程,是联系的、动态的、持续的,并非孤立的、静止的和暂时的。临摹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积累,在不同阶段面对众多碑帖,实现最佳组合、交融和互补非常关键。笔者由此提出“互动临摹”设想,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混合临摹(一)篆隶相通。隶生于篆乃不争的事实。篆书与隶书乃后世笔法形成基础,篆书主圆笔,隶书主方笔,虽说隶生于篆,但毕竟是两种不同书体,篆书是古体,隶书为今体开端。既然隶生于篆,在隶书中搀杂一些篆书笔法是顺理成章的事,隶书名品《西狭颂》便是最明显的例子,但篆书中含有隶书笔法一般会被视为习气。篆隶混临中,篆书范围必须限定一下,按照笔者肤浅的临摹经验,甲骨文和小篆应除外,甲骨文字形简而笔画瘦硬,书写方式完全不同,小篆线条轻细且很
“尚韵”。是魏晋时代的书风,也是古往今来审美的最高境界,韵在书法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指优雅、自如、平和、含蓄、蕴藉及和谐自然的一种格凋-其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羲之。他在艺术观念:表现萧散、简淡、雅逸,变魏晋以前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劲健、畅达流便的新体,书法造诣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体行书,笔厕道美,笔势清圆,行笔自然,法度森严;在严谨中露㈩潇洒飘逸的神采,干变万化中又深感和谐优美,达到了“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炯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无质自然,丰神盖代,真有超迈绝俗的韵趣:那么,在王体行书中是如何形成“韵趣”的,我们试从以下方面谈点认识-一、环境是韵趣产生的条件它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东晋是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代,儒道思
灿烂辉煌的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的各个领域恒久稳固的传承着。今天我来讲述在我修炼境界中所了解的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药学的一些事儿。在古代中医药领域,历代都出现了许多带有特异功能的医学家和不同层次的修炼人。他们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神传医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书写了一段段古代中医学的传奇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医者将一些密传的神奇药方传到世间治病救人。下面我来说的是两个在民间热传的药方,围绕着这些药方的真伪,和它背后的因素,我们来说一说它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一位大陆的名人,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讲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他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有个知青头上长恶疮,疮里流黄色的浓液,味道很难闻,每天大量服用抗生素类的药物,还去医院打青
所谓“病有千般,不离阴阳。人有万种,总是名利。”真正治病,必须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愈。生病了,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但是,医生真的能治得好我们的疾病吗?事实证明还有很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如果得了重病怪病,医生已经治不了,怎么办。是放弃生命,还是努力求存?如果有一线希望,你要不要争取呢?有人会说,医学都没有希望了,怎么可能会还有其他的治疗法。有办法吗?有,当然有。但绝对不是普通医学办法,而是更高层次的治疗。每个人都想一直健康,都想战胜病痛,都想长寿平安,都想安详地老去。如何才能让我们在这一生得到善终呢?一、疾病的根源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有时眼见并非是真理。疾病有时也并非就是看得见的生理病理上的原因,它有其另外的致病因素。疾病的根源是什么?现代医学有其定义,但这个定义只限定于医学可以治
临《孟法师碑》是初学很好的入门。我从个人学书和教孩子写字的体验发现,从欧颜柳三家入门各有弊病,如果有名师指点避开弊病可能学到好处,如果没有明灯,有些比划和结构可能走偏。比如欧的竖弯钩的钩、颜柳的横画收笔,都特征太明显,初学者可以不必学的。但初学者恰恰容易关注这些特征甚至习气,而且要自己去写像。本来初学者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结字平正、放开手脚上,而不是去刻意雕琢那些点画写像。所以,假如是自学,建议避开欧颜柳,从褚遂良《孟法师碑》开始。这本字帖的结构已经有法度,用来打好写字的基础是稳妥的;同时他的笔画没有太多个人的习气、特征,你不会被初学者达不到的某些细节带偏(比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就有自己太明显特征,反而不适合初学),这样就可以集中精神用这本字帖的几百个字写好汉字的写法。而且这本字贴因为在初
二王法书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沈尹默爱好书法的朋友们,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学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愿意接受这个考验,试作解答的问题之一,乍一看来仿佛很是简单,只要就所有王帖中举出几种来,指出先临哪一种,依次再去临其他各种,每临一种,应该注意些什么,说个详悉,便可交卷塞责。正如世传南齐时代王僧虔《笔意赞》(唐代《玉堂禁经》后附《书诀》一则,与此大同小异)那样:“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据他的意见,只要照他这样做,便是“工之尽矣”,就能够达到“可檀时名”的成果。其实便这样做,在王僧虔时代,王书真迹尚为易见,努力为之,或许有效,若在现代,对于王书还是这样
在后台被学习篆刻的朋友催着介绍两本学习篆刻史的书,因为我说过学篆刻读篆刻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算是响应,今天就写一篇介绍篆刻史书籍的文章。先说一下,我不是这些出版社或者某个书商请的写手,这些书我都认真翻看过,我的推介我本人希望是中肯与客观的。大致可以放到这份书单上的有这五种书(五种已经不少,后面还补上穿插相应可以参考的资料书):1、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2、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3、李刚田、马士达先生的《篆刻学》;4、孙慰祖先生的《中国玺印篆刻通史》;5、刘江先生的《中国印章艺术史》。我们一种一种来说:一、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邓散木先生是大家,这本书,大致早30年学篆刻的朋友都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的篆刻书太少,邓先生这本以毛笔小行楷手写的书籍就成了学篆刻最经典的图书,它系统,全面,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