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文 / 肖知兴,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暨学术委员会主席,致极学院创办人,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
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
华夏基石e洞察经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我再三强调,抓重点的能力是做事的人最重要的能力。能抓住重点,就是人才;抓不住重点,无论他怎么一表人才、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其实都是蠢材。有了一定规模的公司的董事长,最大的重点是什么?产品不重要?销售不重要?现金流不重要?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永远是用人。
用人里面,最大的重点是什么?是用好总经理。很多公司其实都是董事长操盘,总经理只是名义上的,事实上是执行副总经理、副总经理、甚至只是一个办公室主任。
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操盘有多辛苦,不用我来告诉你。公司越来越大,你的年龄越来越大,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你只能慢慢把盘子交给总经理,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我们领教工坊强调的“三好企业家”(企业好、家庭好、身体好)。
(东道主公司的)总经理既然到位了,我们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支持现任总经理,尽最大努力让他成功,但是也要百分之百地去培养第二梯队,去做好B方案,这两者都要投入百分之百,而不是说,我百分之百地信任他,让他成功,我自己就开始睡大觉了。不行,你照样要花百分之百地时间去培养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因为这是上天交给你的使命,你必须一直对它负责,不是说你请了一个总经理来,你就可以怎么着了。
左边是甲方,右边是乙方,左边是董事长,右边是总经理,(权力分配)这一刀到底切在哪里?我觉得从学理上、法理上讲,切在哪里都是有可能的。也许你切在偏左边,那你就是投资型的董事长;也许偏右边,那你就是参与型的董事长;也许是中间,那你们俩相当于是一个团队:这取决于甲和乙两个人具体的背景、能力、动力、风格等等,我们不要一概而论。
不要觉得只有两个选择,它其实是一个连续体,中间有无数个选择,从白到黑之间,有无数种灰可以让你选。所以我们不要觉得A(著名职业经理人)那个方案就是唯一的方案,也不要觉得谁谁谁的方案是唯一的方案,你要去找你自己的平衡点。
以B兄台的情况为例,你作为首席科学家,确保产品和战略上的定位,然后抓住大的价值观,不要出错,不要离开你最初创业的梦想和初心,这也是个一个可能性,你要自己去找这个平衡点。
我就强调,无论你那刀切在哪里,分工分权的刀切在哪里,一定要按照职业化的原则去做事情。刚才我为什么使劲夸C兄台讲得好,因为C兄台的逻辑就是职业化的逻辑,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到如来佛去驾驭孙悟空的逻辑里去,那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我用七八个维度给大家讲讲,职业化的逻辑与中国传统的逻辑不同在哪里(见下表)。
01
从传统逻辑到职业化逻辑
▲传统逻辑与职业化逻辑的不同
首先从人治走向法治,这个很容易理解,不展开。
从身份走向契约,我上次也讲了,像如来佛和孙悟空的关系就是身份的关系,一个是师傅,一个是徒弟。契约关系只有甲方乙方,没有别的,没有身份的差异,没有人格的高下,没有地位的区别。只有甲方乙方,大家谈判,你们谈到哪里就是哪里,谈到一个亿就一个亿,谈到五千万就五千万,这里头没有对错,不要往这个方向去想。
传统的打法是朋友,是私交,职业化的打法是同志,至少是这一阶段的同志。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是同志。同志这个词,我们嘴上说了这么多年,其实很难理解。
讲一个当年某某在上海的例子。当时负责中央特科的叫顾顺章,在汉口被捕之后叛变了,某某一个白面书生,把他们一家十几口全杀了,特殊时期,没办法。你看他的面相,他的风格,他应该是很和气、很善良的一个人,而且大概率他跟顾顺章的家里大大小小也很熟,但没办法,还是全杀了,后来中央就转移到苏区去了。
因为我们是同志关系,不是私交,我跟你是从小到大最好的哥们儿,但对不起,这个事没得商量,我一枪把你崩了。同志关系可以很亲密,但本质上是有原则的工作关系,在企业里,这个原则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它跟私交、私人朋友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一定要慢慢养成这种习惯,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朋友之间是私人信任,同志之间是制度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今天我们聊(东道主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关系)这个事的时候,你发现我们很多兄台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那种恐慌、担忧、怕失控的状态,你其实还是在私人信任的层面上考虑问题;如果你有了制度信任,轨道建立起来,火车在轨道上跑,无论它走多少圈,永远都在轨道上,有什么好担心的?
传统的逻辑是个人控制,没失控的时候,话说得很好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类,失控的时候,各种翻脸、背叛、窝里斗,就上来了。靠个人关系去控制,最后就是这个结果。这边职业化的逻辑是分权制衡(check and balance)。别的先不说,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三权四会,仔细琢磨,非常精妙:股东会一股一票;董事会一人一票;总经理办公会则是听大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自己拍板:这些都是很好的分权与制衡的做法。
我再三强调,华为真正的成功,其实往最小里说,就是一样东西:委员会决策。无论多大的事,多小的事,委员会的成员每个人都要独立发表意见。但中国人,大家都知道,本来是委员长,慢慢变成委座——皇帝的代称;本来是Chairman,主持开会的人,慢慢变成主席——皇帝的代称;本来是个secretary,负责记录的,慢慢变成了书记——皇帝的代称。所以真正的委员会决策,我们中国人是很难学会的。
秘诀是什么?秘诀就是尽量书面写下你的意见,书面签字。无论你多牛逼,无论我多卑微,对不起,你需要我的签字才能往下走,那我就有了一份自己的发言权。你要是不签字,大家就容易看老大的脸色,表面上5个人都要表态,同意不同意,大家其实都看老大什么意见。不清楚老大什么意见,那就先打探一下,请他吃顿饭,找他喝个酒之类,慢慢还是变成抱大腿,那4个人其实都没有真正发表意见。
所以,委员会决策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我年纪越大,就越发现,真正的秘诀,全部是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来的路上,我跟D兄台一直聊,怎么真正开好董事会,董事会那三四个专业委员会,怎么真正让他们尽到责任。专业的董事会,你至少有提名委员会,有战略委员会,有审计委员会,还有人力资源委员会,这几个委员会,你都得想办法把它给运转好,这是不容易的。
传统的逻辑是权术权谋,职业化的逻辑是机制设计,英文叫mechanism design。你一定要坚信科学,mechanism design其实是对一门学科的应用,一门很深的学科,某种意义上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叫博弈论。负责切蛋糕的人最后拿自己那块蛋糕,这就是最简单的机制设计;美国大选的独特选举人票制度,也是机制设计。什么东西都有学问,你只要想办法,把专业的人才、专业的服务公司引进来,他们都能帮你设计好。
传统的逻辑是靠个人修养去包容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想办法去容忍他什么的;职业化的逻辑是制度文明,不是我个人的修养,是整个制度体系,确保了大家互相之间的合作,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转。
所以,我们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讲的就是驾驭力。你看这个“驾”字是一个很有侮辱性的字,马在轭中,“驭”字更可怜,手拿着鞭子抽。“驾驭力”要变成什么?要变成“成就力”。同样一个总经理,在别的地方只有30%成功的概率,在你这边却有70%成功的概率,这难道不是你牛逼吗?
02
引入专业公司的重要性
这些年,我再三强调,一定要引入专业服务的公司。你像A的合同,他说是有小100页,我估计我们无论跟他关系有多好,问他要那100页的合同,都难。人家肯定是花了比较大的代价,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帮他一起弄的,我们也一定要找专业的公司。
再说一个A的一个师弟的例子,他其实也蛮有名的,也是出自该著名企业,比较能干、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经理人。我们领教工坊有个兄台想聘用他,一家200多亿的企业,想聘他做CEO,最后关头,让我和一位领教见面聊聊,后来我们俩都建议不要用他。
做一把手,一定要有一点狠劲,不能太斯文,不能够太温文尔雅,不能够太面慈心善。那个人就很典型的秀才型、谋臣型的高管。当然,对外的狠的对内他也会狠,同事觉得他比较强势,这是正常的,这种人才有可能操盘。温文尔雅的,面慈心软的,其实很难做一把手,所以后来他们也就决定,还是让他做个顾问就算了。
他其实特别想成为第二个A,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做了一个合同,但是他那个合同我觉得可能比A的合同还是要差一些,我印象中大概有三四十页,里头有很多有意思的条款。
例如,我们兄台是家族创业,所以他的合同里有个很重要的条款,就是我在贵公司唯一汇报人是谁。他怕你家族扯皮,一会老董事长又来找我谈话,一会老妈也来找我吹风之类,对不起,我只向一个人汇报。这就是职业化。所以这个合同,你一定要找专业公司给你设计,有时候是律师事务所,有时候是猎头公司,有时候是薪酬顾问公司。
像Mercer(美世咨询),起家就是做薪酬方案设计的,这些东西你要问我,人家专业度100分,在中国,你做到70分、80分,就基本打遍行业无敌手了。人家是所有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全部提前想到,你100件事,想到70件就已经是最好了。
薪酬方案设计,这在国外是一个专门的行业,高管薪酬,短期怎么给你,中期怎么给你,长期怎么给你,中长期合起来怎么给你?它是有很多道道的,但我们如果不用专业公司,凭直觉去设计,总会漏掉重要的一两条。
打比方,C兄台刚才就提醒你了,总经理合同最核心的是竞业避止条款。到时候,上游下游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就在公司对面给你弄个公司竞争,你会挺头痛的。但是这种条款估计你想都没想到,所以这种东西你一定要想办法,用专业的方法,把它变成纸面的合同。
这些事情,我是年纪越大,越谦卑,这些专业公司做的事情,真的,无论你多聪明,无论你花了多长时间想这个事情,无论你脑子多好,你想的都不如人家周到。
所以你就必须得想办法,利用专业公司把这些东西设计好,不要觉得你聪明,3条5条把重点抓住了就完了,签合同不光是抓重点,签合同是要把所有的重点、非重点都得列出来,所以这个不是闹着玩的,只有最专业的公司才能做这种专业的事情。
所以我就再三强调,职业化靠什么?靠的就是第三方专业公司。找高管、找总经理候选人,你离开优秀的猎头公司,你靠你自己的交际网去找,这个概率很小很小。我们B兄台通过E总在EMBA同班同学能找到,算是运气很好很好了。
我们努力通过职业化让30%的概率变成70%的概率,我觉得我们这场私董会就没有白做,谁都担保不了最后一定成功,所以你还是要百分之百地支持总经理,又要百分之百地去培养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
还有一点,男人之间,大家都知道,差12岁以上,基本上沟通相对就顺一些,差20岁以上沟通就更顺,因为同性相斥:年龄相近、有抱负心的同性,很容易相斥,一谈事就冲突。年龄相差大一些,相对就更安全。任正非用的人,基本都是比他小两轮以上的,这些都是有逻辑的,我们必须去遵从这些科学的道理。
以上我从七八个维度讲职业化去处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大家觉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这种身份传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进去;掉进去了,基本就麻烦了:它是个死循环。怎么走出来,这是我们兄台在一起一定要互相提醒、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一件事情。
伟大的公司都是靠这个伟大,因为你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在时间上复制、在空间上复制。时间可复制,就是你过去10年成功,未来10年也一定能成功;空间可复制,就是你在中国成功,你在东南亚也能成功,在欧洲也能成功,在美国也能成功,所以它就值钱。到了一定程度,公司之间拼的就是这种可复制性。
03
社会网络的职业化
“肖老师,我提个问题,在座的你们,除了家人以外,最好的朋友是谁?遇到问题就要谈的是谁?比方说过年你联系的除了自己的亲人,一般肯定要联系的最好的朋友是谁?我的情况是,很多同事成了我最好的私人朋友了。”(F兄台提问)
“她问的是,已经是这样子要怎么办?以前是自然形成了这种关系。”(G补充)
英文有个词叫compartmentation,你工作上跟这四五个人合作最好,但私人朋友是跟这四五个人玩得最好,一定要分开。这个词也用在造船的领域,船有一个一个独立的分舱,万一这一两个分舱撞冰山进水了,别的分舱不进水,船就不会沉。
▲不同的圈子要相对独立
这些都可以用数学指标来计算,你的网络如果不是这种类型,你那个网络约束指标(network constraint)会高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你的战略选择的空间会特别有限。左上是同事圈,左下是私人朋友圈,右边是生意朋友圈,你很多事情都可以安排,很多事情都可以平衡,很多办法都可以成为你的解决方案。
但是你要是同一个圈,这个投鼠忌器,那个顾此失彼,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你几乎没法处理,所以一定要分开,尤其是现在,慢慢地,中国职业化的程度、商业化的程度也在进步,就更需要分开。
当然也有人说,我们一定要跟高管喝酒,跟高管成为私人朋友,我觉得他讲的是阶段性的情况,也许是创业阶段的特殊情况,但大方向上,人类历史,我再三强调,就是从身份走向契约,过去200年甚至过去300年400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铁的逻辑。
你要去找社会学的论文、管理学的论文,研究这些东西的浩如烟海,都是讲这个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讲。咱们要坚信这个大方向,要稳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职业化的方向去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