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是面对孤独时的姿态

401 人参与  2023年12月25日 16:19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评论

来源 | 慈怀读书会‍‍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认知里,一个人就是孤独的象征。

一个人代表着寂寞,孤单。一个人的生活形单影只,无依无靠,无所适从。

但在《一个人生活》这本书中,作者描绘的一个人的生活,并不枯燥乏味,也没有凄凉落寞。

如同书里说的那样:

“一个人生活并非完全的独处,而是更加自由地和自己、朋友,以及和世界交谈。”

兹心对此深表赞同。

一个人生活,并不等同于孤独,而是当你不惧怕世俗的眼光,不受束缚于爱情婚姻,从而遵循内心做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个人的小日子,其实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这本书的作者谷川俊太郎,他是日本当代诗人、剧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文笔细腻纯粹,干净简练的语言,以及所要传达出的独特智慧,广受好评,著作也有口皆碑。

兹心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感受作者在独自生活时的所见所闻。

内心的丰盈,比生活的富余更重要

消费主义横行的年代,很多人都信奉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千古流传的价值观念。

人们开始讲究生活要过得体面,同时也想追求诗和远方。为了眼前的体面,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超前消费。

这些人,都心甘情愿为自己的“精致穷”买单,即便是背负着几千万的贷款,也要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子。

但作者在书中说到,当今社会的人们被物质和金钱这一对镣铐牢牢禁锢着,好像没有这些,好的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一样。

事实上,这不过是深谙其道的商家抓住了人性中贪得无厌的弱点,从而营造出的假象罢了。

作者还说,要想变得从容、淡然,必先获得空间上的余裕。如果心中不畅快,时刻感觉自己处在高峰时段拥挤不堪的电车里的话,是无法体会余裕之感的。

兹心也这样以为,所谓“余裕”,内心的富足要比经济上的富有更能让生活过得有质量。

当精神需求被填满,内心不再空洞,人也就不会感觉空虚,从而更有力量和底气去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难。

随性从容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听过这样一句话:

“人这一生,别太计较得失。随遇而安,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兹心深以为然。

日常生活里,胜负欲太强,得失心太重,生活就会失去很多细微末节的小乐趣。没了乐趣,只靠执念活着,人生就会变得寡淡无味。

知足常乐的人,更能体会和珍惜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确幸。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很挑剔的人。

他对食物的要求很严苛,吃到好吃的东西就赞赏有加,但吃到难吃或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会破口大骂。

而且食物好吃难吃的判断标准,只在于父亲自身的味觉。

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美食,只要不合他胃口,也会被他痛骂。

作者觉得,饮食就像生活一样,应该随性一些,不必过于苛责。

他说,过分讲究饮食就跟自我意识过剩一样。这样除了影响人的心情,没有其他的好处。

兹心也觉得比起锱铢必较的生活,随性的生活才更有意义。容易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的一切,善于感激的人,要比一般人能感知幸福。

仪式感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每天都要求仪式感,那生活也就千篇一律,很快就失去新鲜感了。

仪式感的作用,是像《小王子》里说的:

“它是使得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和其他时刻不一样。”

至于平常日子,大可随性从容一些。

随性从容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毕竟,人心简单才更容易快乐,生活简单才更迷人。

认清自我,才是人生的终极课题

《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确实如此,漫长的一生中,我们都在不断地靠近别人,试图理解别人。为此,我们可以不留余力。

但实际上,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本身。相比认识世界和他人,我们更迫切认识自己。

作者在书中也提出,如果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这是一种大谬,即错误的认知。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对自己的心和灵魂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生活着。

就像他本人对自己的认知。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但对自我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四十岁,甚至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由此可见,认识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自己”这个东西,我们本身是看不见。只有通过一些参照物映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发生反弹,我们才会了解到自己。

而且如果认知不恰当,产生了误差,严重者也会导致自身误入歧途。

所以作者说, 尽管他从小时候就开始和自我相遇,但还是觉得迄今为止仍未邂逅过真正的自我。

兹心认为,在一切人际关系和交往中,和自己打交道才是最辛苦,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电影里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排在第一位,也就意味着认知自我的重要性。

只有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感知世界和他人。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网络上长期流传着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单。

表单上的孤独,划分为十个等级。小到一个人吃饭、逛超市、看电影,大到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一件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一个人去完成,都蕴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孤独。

孤独的滋味不好受。但越到人生的后半程,你越能接受和明白,其实,灵魂只能独自独行,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在书中,作者的母亲和父亲夫妻感情和睦,小时候还因为两人想过二人世界,不太想让作者出生。

但后来,父亲出轨,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尽管丈夫对自己还是跟以前一样温柔,但身为妻子,母亲还是感觉很寂寞很寂寞。

即便有孩子和孙子承欢膝下,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母亲还是被孤独感席卷裹挟着,尤其是患了老年痴呆之后。

心里有话,她都不好意思当面对丈夫和孩子说,而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跟他们交流。

在一次信上,母亲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好像稍微有点明白,人啊,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必须能够一个人活下去。”

兹心觉得,生而为人,我们必须要有独行的勇气。因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路能陪我们到终点的,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

就像尼采说过的一句话:

“在你必须跨越的生命之河上,没有人能够替你搭桥,只能靠你自己。” 

尽管孤独,但我们也不能过度依附他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想让生命不虚此行,最好的方法便是及时顿悟和珍惜,认真活在当下。

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管是有人相伴,还是一个人。

死亡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顺其自然就好

日常生活中,“死”这个字眼是人们下意识要避讳的。每每提及这个字词,人们都会惊慌失措,谈死色变。

但兹心以为,和出生一样,死亡也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是自然规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这本就是一个擅长离开的世界,只是我们都尚未学会更优雅地接受和告别。

在书中,作者说到家里往的狗狗在临死前的状态。它在雪地里摇摇晃晃地走着,眼看着就要倒下。

作者本想把它带到屋里,送它去看兽医。但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的宿命了。如果强行去救治它,这对狗狗来说是一种亵渎。

作者想,人如果也能像狗一样,没有任何想要凸显自己价值的炫耀心理的牵绊,老老实实地迎接死亡就好了。

然而,在人这里,死亡变成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宏大主题,一项必须完成的伟大事业,一种值得报道的震惊事件。

兹心觉得,身为万物之灵,人的生死问题虽然是重大的,但如果换一种思维角度,放下心中的执念,死亡其实也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有生就有死,世间万物,盖莫如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丈量,但生活的宽度我们可以把握。

这个世间,我们来过、爱过、努力过、奋斗过,最后就算归去也无怨无悔。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一个人生活”,但书本通篇描写的生活并不孤单,也不寂寞。

我们读到的,更多是作者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话题时那种豁达坦诚的态度。

说到底,生而为人,死亡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在成长到最后离开的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终究都会面临一个人的生活。

因为在这世间,每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个体本就孤独。

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到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虽然孤独,但并不可悲,也不可怜。因为随意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便利,我们可以化解和减轻这种孤独。甚至是,我们还可以享受这种孤独。

由此可见,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孤独也不代表孤苦无依。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爱有所得,老有所依,幸福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7885.html

本文标签: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的文章  拉开人生差距的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