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晚君,来源:每晚一卷书(JYXZ89896)
人是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但也是唯一的终结者。
心理咨询师于德志在接受上千名来访者咨询后,针对性地写了一本书——《反内耗》。
他在序言中直言:
“内耗是心里痛苦的放大器,对个人来说,危害极大。”
生活中很多人明明什么都没做,单是胡思乱想,就让自己疲惫不堪;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心里却反复纠结,折磨到自己精神崩溃。
这就是内耗,除了使人疲倦、痛苦、忧郁,对人没有半点好处。
这世上最无用的一件事,就是内耗。
01
内耗,让小事变大事
佛家有言,执念太深,终成心魔。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目标、小渴求。
一旦欲求太多,爱而不得,它们就会成为执念,日日夜夜缠绕心头,不断折磨自己。
原本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恶化为心中的头等大事,成为你难以跳脱的梦魇。
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之前,一直渴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先是为一家杂志社供稿,多年来煞费苦心写作,却得不到编辑的赏识。
之后,他又自告奋勇地成了镇上的天气督察员、道路巡查员,以及野兽看护员。
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被列入公职人员之列。
梭罗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谴责社会的肮脏。
可一味的谩骂与宣泄,并未解开他心头的执念,反而让他的身心饱受折磨,他也因此患上一场大病。
躺在病床上时,他恍然意识到:只有放下执念,才能将自己从怨愤不安中解放出来。
于是,他清空了心中的不甘,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
在这里他读书写作,劈柴打渔,活得安逸而自在。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尽如人意,没有什么完美无缺,多的只是不得与失望。
若不能及时放下执念,即使身处桃源,也会日夜忧思,如鲠在喉。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邻居约翰·菲尔德就是如此。
他带着老婆和孩子,从爱尔兰来到美国,一心想过上富裕的生活。
尽管他每日种地、钓鱼,拼命地赚钱,他和家人却依然租住在漏水的房子里,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梭罗曾劝约翰,不必过于执着,试着像他一样享受田园生活。
然而约翰不愿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变得郁郁寡欢,把日子过得灰暗无比。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
一个人的痛苦,多半是因为自己欲念太多。
就像是伸进糖果罐子里的拳头,你越是不忍松开,越难拔出来不说,还会在瓶口紧紧勒住自己。
与其盲目地执着,让小执念成为大心魔,缠绕自己,倒不如清醒地放弃。
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执,解开灵魂的枷锁,才能完成自我的解脱与救赎。
02
内耗,让无事变有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工作汇报时,看见领导皱了下眉,就惴惴不安地推测,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
相熟的朋友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在家听见外面有人喊骂,便觉得对方是在指桑骂槐地暗指自己。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过度敏感。
曾有心理学家指出,过度敏感,就是一种无谓的自我消耗。
长此以往,它会大量损耗人的精力,影响我们做出有效的判断,拖累自己的社交。
正所谓,脸厚耳聋,活着不累;事事入心,活着受罪。
一个人如果不会收起自己敏感的触角,太过在意别人的态度,最后遭罪的只会是自己。
作家张德芬一直以女性情感心灵大师著称。
可有一年,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她很是担心读者知悉后会厌恶自己。
为此,她一直遮遮掩掩,不敢公开这件事。
每当她出现在公众场合,看见周边的读者交头接耳,她就觉得对方在议论自己。
这时,她总会羞愧地低下头,心里恨不得早点结束活动。
那段日子,她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人也消瘦了许多。
过度的敏感,让她陷入焦虑之中,害怕出门,更恐惧社交。
直到一次,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心理老师的课。
老师要求她与一位读者配对,大胆讲述自己的婚姻状况。
张德芬只能非常为难地告诉读者实情。
坦白之后,她内心忐忑不已:
她会不会对我失望?会不会攻击我?会不会看不起我?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别人?
可读者听完后,只是一愣,然后问道:
“那,您还会继续写书吗?”
张德芬这才恍然大悟:读者喜欢的是她的书,而非她的私生活。
她开始恢复自信,还在新书中大胆解剖自己失败的婚姻,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现实中,有不少敏感的人都是如此,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他们的心海掀起惊涛骇浪。
但正如莫言在《蛙》中说的那样:
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烦心事。
所以一个人千万别活在自己的内心戏中。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在敏感中疲于奔命,就注定很难再有精力去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
试着学会把心放大一点,迟钝一点。
当你拥有了钝感力,把玻璃心炼成一颗不锈钢的。
即便是非议与批评劈头盖脸,你也能从负面情绪中及时抽离,寻到一方舒适且宁静的天地。
03
内耗,让好事变坏事
群体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内耗效应”。
说的是一个群体因不协调或矛盾,内部产生的无谓消耗。
其实,这种内耗也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作家李筱懿在24岁时,作为记者参加了一次行业会议。
会议上李筱懿待人落落大方,言谈举止到位。
会议结束后,有一位猎头主动过来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的秘书。
李筱懿内心一阵惊喜,可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退缩了。
原因很简单:她怀疑自己不能胜任。
从身高上不了台面,到外语还差点火候;从性格不合适,到专业不对口。
还未正式面试,李筱懿就给自己打上了不合格的标签。
那位二十几岁的猎头,特别不理解地对她说:
“在别人否定你之前,请你先不要自我否定可以吗?没有任何机会会对你三请四邀的。”
然而,李筱懿还是没有去那家公司,按部就班地去当记者。
5年以后,李筱懿恰巧有一个机会去采访这家公司的创始人。
彼时,这家公司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
在采访结束之后,李筱懿开玩笑对老总说,“哎,五年前我差点成为你的秘书。”
老总马上说:“你现在依然可以啊,要试一下吗?”
她结结巴巴地说:“那我再想想吧……”
老总摇摇头说:“机会不会等你第三次的。”
老总还顺便提到了一件事,当年劝她“不要否定自己”的年轻猎头,现在已是领域里最牛的大咖之一。
李筱懿闻言,脸上通红。
从此之后,她还多次梦见这样的场景,心中十分后悔。
听过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很多人做事总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他们担心时机未到,担心准备不够,担心情况有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想得越多,越是痛苦,就这样陷入自我内耗中无法自拔。
今天想了千条路,明天依旧走老路。
如此循环往复,结果让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抉择,碰到难题。
但内心产生的矛盾与纠结,才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若是一个人的每个想法都拖泥带水,每件事都不断纠结,注定会一事无成。
***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
高赞回答说:“不是能力问题,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因为处理不好关系,就可能被执念折磨,被过度敏感击垮。
各种各样的内耗,不断掏空我们的精神,使人越来越颓丧。
网上有句话说,人是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但也是唯一的终结者。
当你心灵变得钝感,内心变得宽广,行动变得果决,所有的负累与不快,都会在此刻终结。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6679.html
本文标签:内耗 内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