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法:儒家静坐

190 人参与  2024年06月11日 17:01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儒家历来重视静的修养,如儒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大学》中便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记载:后来孟子又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北宋的时候,大儒周敦颐更为强调主静无欲的修养方法,他在《通书·圣学》中指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提倡通过静坐的方法来修养身心.后来周敦颐的弟子也积极推广乃师的静修思想。如每见有人在静坐,便夸其好学。至明代心学大兴,吸收了大量释、道思想的心学对静修更予以重视,静坐逐渐成了儒者入门的基本功夫之一。
在儒家看来,息心绝虑的静坐至简至易,但却能使人在静中抛却贪心杂念,久久用功,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心学的开端人物白沙先生陈献章倡静坐最力。他曾经闭门读书,足不出户有年,终无所得,于是自筑阳春台,整日静坐其中,坚持数年,终于有悟。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说:我“杜门不出……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废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于是含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显露,常若有物”,所以他教学生“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儒家静坐的方法至简,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道家的守窍、搬运周天等功夫。其法为心存诚敬,端正肃秘而学,然后抛却心中妄想杂念。虽然儒家也极重“养气”,但在静坐中主要讲究的是勿忘勿助,只求在静中发现本心。后来有的儒者又要求学者在静坐时仔细检点自己心灵深处的傲慢、急躁、贪戾等诸多劣根性,一一加以反思自省,以还心地光明之本来面目。

儒家的静坐看似简单,但若能久久行之,功效却极大。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学同之道,在乎变化气质”
静坐作为儒家学者做学问的入手功夫,久久行之可使人的气质发生明显变化,由定而静,由静而安,由安而虑,可使急躁者变得沉稳,轻浮者为厚重,易柔弱而为刚强,化犹豫为果决;而且定能生意,使学者聪明日开,观陆九渊、王阳明等大儒,在他们或短暂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都有不俗的政绩,看来的静坐之力不少。
“天若豪然,百体从令”
学者静坐日久,其心性渐定,宠辱不惊,养气既久,自然颜色和顺,精满神足。
“本心自现”
学者由静坐入手发明本心,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下学上达,内圣外王。
随着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和渗透,儒家的静坐思想又吸收了释、道二教的不少方法和理论。历代大儒结合自己的静坐体验和学习心得,形成了颇有价值的养生文化。在此仅仅将心学集人成者王阳明关于静坐的两则语录挣录如下,以供小伙伴玩味。
一弟子问:“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动也,照心(指静坐时念头纷扰,便用一颗心去照住杂念,清楚地知道杂念来来去去的是什么,这种不迎不送的心称为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先生答:“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倾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又有一弟子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含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问:“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实无无念时”。问:“如此却如何言静”?
先生:“静来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问:“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先生:“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俱之念,是活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己’,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从静坐中认识自心,以启发学者的主体性。这虽然是非常简单的入门功夫,但因功效很大,也是一生的功大,所以陆九渊说:“易简工夫终久大”。历史上许多名儒终生静坐的成就。如清朝胡林翼行军时子夜间静坐,竟能听到很远的地方野鸭子的惊起声,由此判断敌军来袭,并及时布防,从而避免了己方军队的损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儒家的静坐决不是为了静坐面静坐。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认识本心,这正如流动的浊水静止下来后就会渐渐地变得清激一样。儒者静坐后使杂念逐渐歇息,在静中才好发明己心。所以王阳明指出:“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所以他们反对在静中妄用功夫,过分玩味静中的光景,更反对贪恋静坐后产生的一些功能,如王阳明静坐既久,竟然产生了离并世人而去的念头,但他马上解悟道:“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因此对味守静的方法产生了怀疑,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号称:近溪,少年时也曾在静坐息念上下过苦功夫,曾经闭关于临田寺,置水镜于案,对之默坐,力求使心念如水般静止。但因为用力过猛,后来竞导致心火上攻。正因为他曾经有过非常深刻的禅修体我,所以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静中光景不是吾性之真。“不知此段光景原从妄起,必随妄灭.及来应事接物,还是用着天生灵妙混沌心”。认为真正自在灵妙的天然之明是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和大众日用的平常心。看米,真正做到“动亦定、静亦定”的那种不执着于静的“不坐之坐”,才是终久而大的“易简工夫”。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187.html

本文标签:静坐  儒家  儒家静坐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58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