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人面前请谦卑一点,不要表现出你的浅薄

336 人参与  2022年11月04日 18:50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接下来,我们要谈谈那阻碍我们读《论语》的所谓“糟粕”。

五四以来,一些学者常讲:“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应该把中华文化打倒,中华民族才有救。”这种论调现在渐渐没人讲了。如今听到的是:“经典是不错的,儿童大人读它都有好处,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读《论语》可以,但不能整本读,有的章节是不可以读的,要麽不合时代,要麽孔子讲错了,孔子也会老糊涂。”这是读经教育最常遇到的一个质疑,如何面对?我今天就要教大家对付的办法。

如果有人对你说:“《论语》有糟粕,你要选择选择啊。”这种人表面上,好像是赞成读《论语》的,只是提防著糟粕,其实这种人的心底,是不赞成的,这种人自己是不会读的,自己读了也不受用的,他也不会教孩子读的,教孩子读也只读几句的,遇到这种人最麻烦。我如果遇到这种人,会说:“老兄啊!请原谅,我没什麽学问,请你把糟粕指出来给我看,以免我也被它所害。”他往往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因为他连书也没读过,当然不知道糟粕在哪裡。

我往往用这招就解除了这种疑难,这种人不负责任,让他回去好好反省。但,要是你遇到“高人”,读过书的,果然举出了几句糟粕呢?也有办法,问他:“老兄啊!请问你读过几遍《论语》了?一遍两遍,是不算数的。你所说的糟粕,在我看来却是精华呢。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至少要读一二百遍才可以判定的。”等到他读了一二百遍的时候,或许跟刚才讲的一样,他就转为尊重《论语》、嚮往《论语》了。

经常被说成《论语》糟粕的,譬如有人指出“三纲五常”,其实《论语》没有讲过“三纲五常”的话;有人说“食色,性也”,其实,孔子没说过“食色,性也”,有人说不孔子,也是孟子说的,其实,这也不是孟子说的,是《孟子》书中的告子说的,孟子就是跟告子起辩论的。所以,现代许多人都道聼涂说,不负责任。哪裡是糟粕?希望大家好好读书,他们不读书,但你要读,才不会受这些莫须有的指责所影响。

有人说:“《论语》是记录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时代是变迁的,读古书不能面对时代。”没错,《论语》是二千多年前言行的记录,但读《论语》,重要的是通过那些言行事迹来领悟其中的道理。事是表现出来的,理含蕴在其中;事是会变化的,理是不必变化的。为什麽说《论语》过时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说理的句子,会过时吗?若说的是事,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十个世代的事情我们能不能预先把握?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什麽是百世?“世”字是三个十用一条线连起来,表示一世是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的口气很大,一开口就是三千年。孔子出生至今二千五百五十八年。假如这三千年是实际的三千,那麽孔子说的还涵盖到我们现在,而且还要涵盖下去五百年,你逃不出孔子的掌心,你去做孔子的徒孙吧!(鼓掌)何况百世并不是真的一百世,这百世指的是千秋万世,千秋万世也不是千和万,而是永恒。

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麽叫时代已经过去了!天地人生之事务,总是变动不居,这是傻子都知道的道理,何必你来质疑?但其中也有不变的东西在。我们读书,最主要的是要读出那变中的不变,以应对那不变中的变。孔子说三代之礼的损益,那是变的,而且那时周朝没有灭亡,孔子就说必定有朝代继周朝而起,继周而起的后代也应该有所损益的。但损益的根据在那裡?所谓“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这更是孔子关怀的所在。所以,有的东西是变的,有的是不变的,孔子两面都照顾到了,这不是一个很开朗平正的心胸吗?谁说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你读书不会读,也不会用,死守著两千年前的事,搅乱理事,不知变通,你才顽固哩!

要知道,理是理想,事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想来转动现实。在转变现实当中,理想日渐落实,从中得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孔子没有平天下,有人讥笑孔子的道不行,以为合时宜的才是英雄好汉。孔子不做英雄好汉,这境界太低了,一个社会裡,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汉,必定会迎来一个痛苦的社会,你反省一下我们当今的时代,就知道了。所以糟粕是不可以从是否合乎时代来看的。

如果要从历史,从合不合时代来说糟粕,那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佛经》,糟粕更多了。不过,西方人并没有因为《圣经》有糟粕而鄙视它,佛教徒也没有因为《佛经》有糟粕而要把它删除。反而以更活泼的心去读,把解不通的、不近人情的章节,都想办法解得意义深远,这就是西方“解释学”的起因。既然西方人那麽尊重《圣经》,中国人也就不敢说《圣经》有糟粕,他们只敢说《论语》有糟粕,而且以搜寻《论语》的糟粕为乐。真可悲哀啊!

以上是还没读《论语》,就说《论语》有糟粕的,这些人是人云亦云,五四八股,不足与他们辩。但有些人是真读了书,真有学问,有思考,他可以明白指出哪一章不合道理,是真糟粕了!不过,据我所知,《论语》被指出为糟粕的,大概有三章。《论语》有498章,号称五百章,假如其中三章真是糟粕,你就一直宣传《论语》有糟粕,耽心孩子读经受这三章所害,一定要把它拿掉。《论语》还四百九十五章是精华,你为什麽两眼只盯著这三章糟粕?真是岂有此理,你岂不是生来受苦的吗?

民国初年,少年将军徐复观很好学,听说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讲学问是讲道,所有的书院都以传道为目的,授业,解惑也是为了传道――于是就拜访熊先生,熊先生看这人有治国平天下的豪气,他就建议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船山以《资治通鉴》作底子,来论时代的兴衰、人物的忠奸。王船山彷效孔子作《春秋》的精神,他褒贬历史,见微知著。几个月后,徐复观又来见熊先生,说王船山哪一个地方说得不对,哪一处又说得不够,哪裡又有矛盾,话未讲完。熊老先生桌子一拍:“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书是要你读它的好处,你专门拿坏处来批评,你懂个什麽东西?年青人自己没学问,好表现,还读什麽书!从此徐复观就知道怎麽做学问了。《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为什麽专门挑那三章,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有人说“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是吗?你如果在一锅粥裡发现一颗老鼠屎,请问怎麽办?有人说应该把一锅粥全部倒掉!这是真实情况吗?尤其是快要饿死的农家,他会挑掉那一颗老鼠屎,一家人照常吃那一锅粥。五四的文化运动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锅粥就被他们给全部倒掉了,于是,几十年间饿死那麽多人,你没看到吗?何况,我们再看,这颗老鼠屎是真的是老鼠屎吗?说不定你眼花,那是一颗枸杞子啊,枸杞子吃了是会明目的,粥裡放了许多枸杞子,还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呢!(众大笑)

我们现在正式请他指出哪一章是老鼠屎,第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居然叫政府要人民跟著他走,却不让人民知道政府在干什麽。这岂不是愚民政策吗?这章肯定是糟粕了!

这一状告得可真有力,尤其自从五四追求所谓“民主”以来,愈发成为箭靶了。梁启超先生等人,怕孔子不了台,把断句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人民说这个好,那就做吧;人民说这个不好,我就来告诉你为什麽要这样做。这样解释的人认为他们把孔子“封建”的头脑,变成合乎现代化的思想了。

其实,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必这样做。我们把圣人之书当作智慧来读,如果你以诚恳的心来解释这些经典,是你的智慧与经典的碰撞,激出人类的善意善行,所以我们说这样解释也可以的。甚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瞭解,不论得到任何样的启发,即使与古代的注家,与现代学者的解释不同,也是可以的,甚至“郢书燕说”也可以的,这就是读智慧之书的方法。――“郢书燕说”是韩非子讲的故事,说楚国一位大夫写信给燕国宰相,傍晚了,要点蜡烛,叫僕人“举烛”,无意间,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上。燕国的宰相收到信,读著读著,忽然有两个字“举烛”,读不通。他想,其中可能隐含深意。就解释:烛者,明也,举烛者,举明也,意思就是劝我要推举天下贤明的人来协助治国。哦!这是高见。于是寻遍天下贤人,举以为官,结果燕国大治。(观众鼓掌)韩非子说了这故事然后点评说:“大治,则是也,举烛,则非也。”燕国大治是好事,但是举烛的解释是不对的。各位,假如这种不对,我们也宁可不对,是不是?解释《论语》,只要你觉得这样解释对你有好处,对整个世界有好处,不就可以了?

十年前,我去美国巡迴讲读经,到洛山机,也有人也推广读《论语》,见到我很高兴。“啊!你来得正好,晚上我们这儿有《论语》读书会,可以请你来指导。”我说:“读《论语》怎麽需要指导呢?”“我们或许讲得不对的,你可以指正啊!”我说:“讲《论语》没有讲得不对的,都对啊!”“但是我们不是专家,我们的学问不够啊!”我说:“学问不够也不会讲错的,只要不把孔子讲成坏人就没有错了。”

读《论语》真是何其简单!(鼓掌)

为了避免孔子遭到糟粕的质疑,于是就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化一下句法,让它可以和现代化的思想相符,或许是一番好意。但我觉得,也可以不必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可”与“不可”是现实上的客观上“可”、“不可”。不是主观上的居心不良的要或不要。孔子不是怂恿治理国家的人只允许人民跟做,不允许人民知道。不必说古代的资讯不发达,就是现在资讯发达了,但治国的事是非常複杂的,百姓是不可能瞭解国家政策的。我们国家不是有所谓宏观调控吗,只可以使人民跟著走,是不可以让人民知道为什麽要这样做的――那是现实上的根本不可能。

假如让韩非子来讲这句话,就可能是愚民政策,但假如是孔子来讲这句话,就不一定是,甚至根本不是。为什麽?因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底子是视人民为“蓝色的蚂蚁”,孔子的政治的思想底子是仁德仁政。一个有仁德者施行政务怎麽会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

孔子不是法家,你要对学派有大体的瞭解,你找孔子的茬,把孔子的思想用法家的思想来套,那是很愚蠢的。我们应该告诉他:孔子不会这样想的,他如果还说:“为什麽不会这样,明明是这样!”我们应该告诉他治学的方法。读书要用清楚的来瞭解不清楚的,不要用不清楚的来问难那些清楚的。什麽是清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是清楚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清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清楚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是清楚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清楚的;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在你看来不清楚,你应该用清楚的来套那不清楚的。而既不是死钉在这一两句不清楚上闹情绪,更不应当用一两句不清楚的来套整部论语,来套整个儒家,来套整个中国文化。这种道理不是很清楚吗?何以五四以来的读书人都不了解?或许不是不了解,而是故意找荏。故意找荏,不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态度!

圣人说话,是相当朴质的,往往平平解去,就得其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告诉为政者,人民都归你引导,你引导他们走向幸福,他们就有幸福的日子;你引导到不幸的路上,他们将遭致痛苦。这是警告为政者要负起责任,人民只能跟著你走,你的影响力是多麽强大,你怎麽可以轻易来决定你的政策?你要好好地想清楚再下决断,因为人民只是跟著你走,人民是无辜的。

各位,难道这样讲,也是封建吗?家长引导孩子,要孩子学钢琴,难道要孩子知道学钢琴的意义才行吗?要不要学钢琴,那是你要知道的,你如果跟孩子解释了,难道孩子能完全领会学钢琴的意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如果我们对父母说:“子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说这是劝父母愚弄孩子,宰制儿女吗?国家天下,果然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我们整个国家一亿六千万孩子上小学!不是“民可使由之”吗?我们的体制规定要学这东西就学了,有哪一位老师说:“小朋友,我布置你功课,你要问为什麽要学这功课,问清楚了,才做。”没有的!不可能的!孔子讲实情实话给你听,你还要说这是一颗老鼠屎,你才是老鼠屎呢!

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要负责任吗?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要替你所领导的人负责啊!“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讨论,可以讨论的地方,当然要讨论。但孔子讲这句话,是说治国大事大体如此,孔子讲话非常诚恳,非常轻鬆自在,你为什麽要钻牛角尖呢?如果有人辩说:古代可能交流不方便,但如今的资讯传播系统发达,人民有“知的权利”。所以孔子的话还是过时了。

我就举个例子:台湾最近十几年来,两个党一直争著要不要建核能发电厂,台湾是号称民主社会了,言论出版都很自由,料政府也骗不了人民了,政府凡有新的重大政策,果真也尽力地请学者专家做许许多研究,办各种听证会,发说帖,告知人民,希望人民参与意见,表示与民同在。不过,国民党上台了,聘请了一批留洋学者,论证核电如何安全如何好,非建不可,天天听证会,说帖满天飞,于是开建了;民进党上台了,也聘请了一批留洋学者,说核电如何不好如何不安全,絶不可建,天天听证会,说帖满天飞,于是停建了,听说这一停建,所损失几千亿。又后来,国民党又上台了,再来一次论证、听证、说帖,又开建了,又损失几百亿。我有时关心一下,也看了不少消息,但不仅是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便参与讨论,其实,我反省起来,我也不知道要听那一边的。

所以,我只有请政府拿出爱民治国的诚意,好好把事情想个透,然后去做。不过话说回来,我这样想,不是愚忠,不是顺民,因为我的前提是:政府是个爱民尽责的政府。想当年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时,也应是站在一般情况下,提醒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谨慎。后人读书,不必罗织罪状,说:如果是恶劣的政府,怎麽可以放任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如果要故意罗织的话,那什麽道理也说不清了。

程子说,《论语》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真实。孔子在讲学时是这样的“悠哉游哉”,“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你为什麽要去扭曲孔子,说孔子有这个不良居心,你不是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吗?孔子自然地讲,我们就自然地去体会就好了。

再来看第二个糟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句话也常受攻击,说孔子不合现代法治精神。到底它合不合现代法治精神,又什麽叫法治精神?讨论之前,我们应该把全章读一下。“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国有一位父亲偷了羊,他的儿子去告发,叶公认为这个儿子真正直。孔子说,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如果父亲替儿子藏匿,儿子替父亲藏匿,正直就含藏在其中了。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行记载是很清楚的。明显地,我们知道孔子当时不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谓之直。”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也。”而是说“直在其中矣”。孔子的意思是说从这裡面开发出来的正直,才是真正的正直。这其中的重点,已经不是在讨论守法不守法的问题,其重点乃是对所谓“正直”的意义,求个根据,求个源头。也就是:如果丧失正直之所以为正直的根源了,那正直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正的正直,守法又有什麽用?圣人所关心的,是那根源的问题,就如同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般人都知道孔子一心想要恢复周公的礼乐,现在有人行礼奏乐了,不是很好吗?但孔子并不以此为足,乃是要追寻礼乐的根源,如果根源断了,那礼乐又有何用?

我们回头详细看这个故事吧,孔子周游到了叶国,叶公见到孔子,劈头就说:“老夫子啊!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你知道吗?有一位父亲偷了羊,他儿子到官府来告发,大义灭亲,你看我治国治得不错吧?”什麽意思呢?叶公在夸耀他的政绩,他以这件事当做他的政绩啊!孔子一听,坏了!假如国家这样,君王这样,把这裡的人民教导得没心肝了。所以回叶公说:我们家乡所认为的正直,不是这样表现的,而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这时不是作原则性的宣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直。孔子是针对叶公这种不恰当的认知,而且还一味的夸耀,堵叶公的嘴,给他一巴掌。孔子是艺术地讲,认为“直”“不直”不可以这样认定,希望叶公好好反省,不能用那种心态治国。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为什麽还要说孔子讲这话是糟粕,是老鼠屎啊!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叶公不良的夸耀啊!

一个人丧失了爱心了,而很“正直”,恐怕那不是“正直”的人,而是没血没泪的恐怖份子。当政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绵绵密密的教化,而不是贪图方便的治理。教化,要保护国民的爱心,提倡社会的仁德,有爱心才有仁德,有仁德才可以谈正直,谈守法。残酷的政府当然希望他的人民都很“直”,互相告发,鼓励儿子告父亲,妻子告丈夫,学生告老师,还跨跃说:看,百姓多麽正直,国家多好统治!这是治国之道吗?这种治国能长久吗?这样提倡,人民真的日渐“正直”了吗?或许古人不知道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告发亲人为“直”,人民会有什麽痛苦,但现代的中国人,难道还不明白吗?我们到现在才知道孔子那样警告为政者的重要,你还说这是老鼠屎吗?你才是老鼠屎!

爱,是人类深深的本性, “哎哟!父亲犯罪了,怎麽办?我要赶快保护他!”这是一个人当下第一个念头,这是人之所以为仁的一点“生机”,如果连这点生机都没有了,那还是人吗?如果为政者刻意把百姓的这点生机给掐了,人间不就成了地狱了吗?孔子这裡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说以后该怎麽办,但在其他地方,《孟子》就告诉我们怎麽办。

孟子好辩,他的学生也好刁难,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舜是天子,皋陶是“司法部长”, 舜不是很孝顺的国君,皋陶是很负责的执法者,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请问情况会怎麽样?学生问孟夫子这个问题,你会辩就辩吧!孟子回答说:那皋陶一定把瞽瞍抓起来。桃应又问:舜就任凭父亲被抓吗?孟子说:那有什麽办法?皋陶是受命执法啊!桃应又问:舜总该想想办法吧?孟子就说:舜啊!只好“窃负而逃”了,背著父亲,一起逃走;“遵海滨而处”,逃到海边,再去过原来野人的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舜可以不要天下,也要保护父亲啊。很多人又会说怎麽可以这样呢?请问,要不然,你要怎麽样?

桃应问的是假设性的问题,这是伦理学上所谓“道德衝突”的问题,这类问题很像逻辑学中的“两刀论法”,两边都对,同时两边都不对。不过,逻辑上的两刀论法,可以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但是人生中的“道德衝突”却需要“智慧”来解决。譬如桃应所提的这问题,守法和亲亲,两方面都是道德,但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怎麽选都有遗憾。怎样处理这件事,就看这个人的居心和境界了。你只有用现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体吗?就能够使人民幸福吗?“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这样的“法治精神”,就真的能治国吗?法治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百姓吗?这样的“大义灭亲”能安邦定国造福百姓吗?尤其是由政府来提倡,这不是很恐怖吗?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民免而无耻”啊!当人民是只想免于刑罚而无耻的时候,你的法律有效吗?

这些是人生的大问题。假如不懂,你就不要随便议论,不要以非常肤浅的心态开口就说孔子这样不合法治,何况孔子还非常温柔敦厚地说“直在其中矣”。圣人面面俱到,不是容易批评的!在圣人面前谦卑一点,不要表现出你的浅薄。谁与圣贤做对,谁就吃亏。活该!不要再跟圣贤做对了,好好想一想啊!你能够看出孔子的缺点,你还早呢!

再来一章糟粕,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被批得天下闻名的一章了。据说不知道《论语》竟然是一书本的名字的人,也知道孔子说了这一句“糟粕”。“孔子歧视女姓啊!现在是什麽时代了,如果现代的人还不打倒这观念,大男人主义!”这章无疑是糟粕了。

各位,读书要读得全啊!郭沫若先生曾经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孔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你要把整章读完,孔子接下来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裡说一个故事,很有趣。建筑师李祖源先生,台湾101大楼的设计者,他发现中国大学裡的建筑科系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学西方的建筑理论,然而东方的建筑在哪裡呢?所以他很年轻就立志要为中国建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之路。他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我介绍他来听牟宗三先生的课。他同时也希望他手下的建筑师们都有这种志愿,就办了一系列学术演讲,请了十位老师讲儒释道等一些中国文化问题,每週一次,第一週牟先生开场,第二週接是我,讲的是《论语》,我在那一场也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一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是谁呢?有人为了维护孔子,说孔子并没有骂尽所有女人,譬如孔子的母亲也是女人,难道孔子会骂自己的母亲难养吗?所以这裡说的“女子”是指女僕。其实,孔子何需你这样维护?女子就是女子,一切的女人。有人说:“ 这怎麽可以这样?”我说:既然女子是指一切女人,那麽“小人”就不在女人范围了,所以“小人”应该是属于男人了,而男人中有多少是小人呢?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男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不只是骂女人,也骂男人,他是一起骂的啊!所以请在座女子们,不要太过生气。如果有男子对你说:“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这女子啊,难养啊!”你就回答他:“孔子也说小人难养呢!”(鼓掌)

“女子与小人难养”不是凭空说的。所谓养就是跟他接近,让他在你的左右。一般来说,女子难养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女人,只要稍微对她好一点,亲近一点,她就恃宠而娇了,狐假虎威了,各种撒野都来了,这叫“近之则不逊”,不再恭敬你了,也不再体谅人了。你如果发现这没大没小,不识大体的,不行了。开始疏远她,她就马上怨恨你,妒嫉人。这叫做“远之则怨”,她们怨恨的表现有多少种?我不知道,所有女子应该都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观众笑)

那麽男子中的小人呢?你也亲近不得,他们跟女人一样,你稍给他点颜色,他就开染房,拿鸡毛当令箭,对上恭惟巴结,对下颐指气使。后来如果疏远他呢,其怨恨起来就更厉害了,原来是到处说你好话,现在到处说坏你,想尽办法把你拉下来,这叫小人的“怨”。这种人难道好养吗?因为女子、小人的特质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说她(他)是很难相处,很难共事的。请问,你与这种人在一起会自在吗?你要跟这种人共事能合作无间吗?

古代的女子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经济能力,她是附属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因为人格不能独立,所以本身歪歪倒倒的,你近之,她就以为得到靠山,頼著你,这一頼,你给多少都不会满足;你远之,她就没有安全感,所以紧抓著不放手,抓不到,就抓狂,这一狂,她把一切的不幸都推到你身上。这不仅是难养,简直是恐怖!这是一般女人的特色,不只是古代女人,即使现代女人也难免俗。

现在的女性,你如果自认为没有这个特色,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对你近之,你还是能逊,对你远之,你还是不怨,那你了不起,你就是一个“女君子”。你有阳刚之气,你就不是“女子”, 你有大丈夫的风范,也不是 “小人”。这种人孔子是不会骂的,因为这种人是好养的。(鼓掌)好养的意思是她有独立的人格,你跟她接近,把事情交给她做,她也不会自作主张,胡作非为,恃宠而娇。你如果是疏远她,把她调到另一个职位,她能够在每一个地方尽其本份,像这种人不是很好相处吗?从国家到企业,最难处理的是人事,人事最难处理是人心。如果老板们、领导们一天到晚要苦心焦虑地处理人事问题,他还会有多少精神来处理他的正经事啊!带人要带心,这种人的心,就不烦你来带了,因为她的心本来就是光明安稳的。

所以,儿童要读经,人人要读经。如果人人都养成光明正大风温厚稳定的人格,大家都很好相处,孔子也不会讲这句话。所以我们要反省反省,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充满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因子,随时会发作?如果是,那你的人格就还没成熟,你就是女子小人,你就要接受孔子的责备。当然,你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不只接受了孔子的责备,同时也接受了孔子的启发,你的人格因此成长一点,成熟一点,这样,《论语》这一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意义。

我讲完这场演讲之后,一位老板的夫人来找我,说要跟我读书,我说为什麽?她说刚才听到那一章的讲解,她忽然发觉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的女子、女子的小人,才明白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这章对她很有启发,希望跟我读《论语》。

当时我在读博士,没有开课。我说不敢教你,有空大家可以谈一谈。我建议她怎麽读书呢?很简单,回去把《论语》读一百遍。她真的读起《论语》来,第二个星期,我跟她讲了王阳明,结束的时候,她给我一个红包,说是学费。我说我们朋友啊,不需要这样。她说孔子教人也要“自行束修以上”,我说我不是孔子。她非常坚持,我打开一看,不是钱,是一张支票——台币20万。当时是一二十年前,台币20万就是人民币5万。我吓一跳,几堂课给这麽多,我从小没看过这麽多钱。(众笑)她说不要紧,她付得起,我就勉强收下了。此后,如果有人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糟粕,我就说不是,不仅不是糟粕,还值二十万!(鼓掌)

不会读书,就不要随意曲解。不懂圣人,不要随便说《论语》有糟粕。糟粕是在你的心裡,糟粕蒙住了你的眼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非常自然的,天地间本来就如此,孔子讲了实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间的血泪啊!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这样讲吗?你的境界要提高一点啊!不要说这不合法治!法治不是一切,也不是最重要的。西方的法治也来自于对上帝的尊重。不像我们中国人,学了法治,就是一刀切,阴狠、刻薄、忘恩、寡义。再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自己难养就先承认,不要认为孔子在骂人。所有的女性朋友,对这章更要有警觉,因为女子更容易这样,不是吗?自己认为不是的,孔子这一章也骂不到你啊!所以我们要把圣人的话当作勉励自己的一个座标。

最后,我还要说,如果你认为有糟粕,或是你对某些文句心存疑惑。那可能是你读错了文章,或许是没有整句、整篇地读,或许是没有整本地读,或许是没有以整个孔子思想的背景来瞭解。所以,解释学说,要瞭解全体才能瞭解部分,你必须瞭解整个孔子,才能够瞭解《论语》的一句话。当然,什麽时候才能瞭解整个孔子呢?解释学又说,先要瞭解部分才能瞭解全体,从一句一句了解去吧。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是矛盾的,但在你的读书工夫上是不矛盾的。

你读书的时候,一方面要从部分来建构全体,另一方面要用全体的眼光来解释部分。部分解释全体,全体解释部分,两方面同时并进。这需要自己定下心来,深入经藏,不要著急。这样你才能在解释一章一节中提升自己的程度,慢慢地你就能够形成一个孔子的形象。

那怎麽办?“得一二句喜者”先做到这第一个境界,从你高兴的一二句开始,慢慢形成孔子的形象,体会圣人的境界。并且随时地回过头来,去开发每一句话,那时候,每一句话都是全体智慧的展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用这种心态读《论语》,那就算真的在读《论语》了。

所以你一时看到糟粕,遇到疑难,请你不要紧张,不要急。先从你有心得的地方开始吧,那些疑难就放在那边,等到你有境界、有能力再去解决吧!千万不要两眼盯著它,死于句下,自己没程度,还说圣人不高明;自己心胸狭窄,还说圣人有糟粕;自己思想呆滞,还说圣人不合时宜。你是自己把自己推到地狱去了,你是活该,一辈子不得长进啊!放著吧!不要急的。得一二句感动的,就高兴吧,尽力保存吧,赶快实践吧!

谢谢各位!(鼓掌)

本来安排我11点讲完,接下来是施老师。主办方说,已转告施老师,如果讲得尽兴的话,可以让我多讲一会儿。大家非常爱护从远方来的客人,所以希望我能够尽情,大家也原谅我,大概就延迟20分钟吧!看看有没有什麽问题。

问题一:“《论语》的注释有许多,成人读《论语》选择哪种注解?”

答:目前为止,最好的注解还是朱熹的《四书集注》,虽然有很多人不满意朱熹,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超越他。即使你不满意朱熹的注解,也要从朱熹的注解中走出来,不能绕过。套用西方人说康得哲学的话,我们说:“经过朱熹并不一定有好的注解,但是不经过朱熹,一定是坏的注解。”所以请你先看朱熹的《四书集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讲《论语》,依我所知,没有人讲得比朱熹好,所以你不去听讲也罢。如果有人讲《论语》给你启发,也很好,没有讲,你回家自修也可以。甚至你不求理解也可以,默默之中自有理解,那种理解可能更真实,更贴合你的生命。

依我的看法是讲也好,不讲也好,看注解可以,不看注解也可以。但是那种读经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定要以求智慧的心来读它。你读注解,是要看那注解有没有比你所领悟的更高明,有没有把孔子的智慧开发得更真切。天下没有完美的解释,除非孔子自己再来做解释。我相信朱熹,虽然不能说他己经作了完美的注解,但是你看朱熹的解释往往都能感觉比你更上一层楼。如果这样,就有读它的必要。虽然现在很多人骂朱熹,我还是冒著危险劝大家先读朱熹,等到你程度高了再来骂朱熹嘛!

我一直讲“《论语》一百”,不管你是阿猫还是阿狗,你读一百遍《论语》,一定有你的理解。到时候要你去看注解,你就会自己作判断,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不好意思,问问题的人一定还没读《论语》一百遍,读了,就没有这问题了。因为解也可以,不解也可以。这是以后我们要大力提倡的读《论语》的方法,所以赶快去读吧!

问题二:“‘绘事后素’,一个校长写给女生的留言,请王教授讲解。”

答:这位校长蛮有学问的,读过《论语》。

这章的全文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事后素”这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因子夏问一首诗,这首诗已不在《诗经》裡,但这首诗也很美,“巧笑倩兮”,嘴的四周长得很美叫倩,“巧笑倩兮”就是笑起来非常的灵巧美妙,从倩的美,借代为整个脸的美,继而整个人是美的,倩就是漂亮的意思,倩女就是美人。

“美目盼兮”,“盼”一个目,一个分,就是眼睛黑白分明。如果眼睛已经浑浊了,这个人就不美了,所以“盼”代表眼睛的美,后来还引伸到“顾盼”,就是她的眼睛很流动活泼。一个人眼睛黑白分明,又很灵动,那是美的,所以叫“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其意思是比喻一个人必须先有好的长相,然后才能够展现她的可爱。但对“素”和“绚”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解释,各有道理。一种解释是:就如同画画要先有白色的底子,才可以填上绚丽的色彩,也就是在素底上才能加绚;另一种解释,是说有一种画画的方法,是各种色彩画好了,最后才点上些白点去装饰,使原来的色彩更加豔丽,也就是素点加在绚上。这两种解释,看似相反,但文法训诂都通,所以都可以,尤其对“素以为绚”的意义,最后都一样,都可以解释为:有好底子才能够有好表现。

“何谓也?”子夏就问这首诗有什麽意旨?各位,孔门师徒的教学是非常活泼的,不只老师活泼,弟子也活泼。子夏问这首诗是什麽意思?并不是要老师把这首诗翻译看看,而是问这首诗有什麽样的意义。讨论已经超出了文义理解的范围,进入精神的、文化的层次。孔子当然知道子夏并不是问这章的训诂,而且孔子知道子夏明明是故意来问的,子夏心中老早就有了答案,问老师是想要印证一下。

孔子既然知道子夏心中有谱了,就不用大费周章了,平平淡淡的用一句“绘事后素”来解释“素以为绚”,说:绘画之事,是于素之后才能施绚,或于绚之后才能施素啊!其实这样解,等于没解,因为这两句话的文句和意思完全一样――我想孔子是故意这样答的,因为他知道子夏是故意来问的嘛。

子夏忍不住了,难免要表现一下,就问老师说:“礼后乎?”说老师啊,你说“绘事后素。”绘画的事情,必需在白色的底子上描画,才会显绚丽,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礼”,是不是也要先有个底子,行礼才有用?子夏这是暗中用了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意思,表示他领悟了礼的全幅意义――内在的仁德是首要的,外在礼乐的表现是次要的――,这种领悟对吗?他为了求得老师一个印证,就绕了这麽一个大弯子,问了那似乎不相干的问题。

孔子果然识相,马上给他赞一个:“起予者商也!”子夏啊,之前我还直接从绘画上来解释,你一引申就引申到礼乐的本质上去,你了不起啊,你启发了我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今以后,我们就可以哥俩来讨论诗经了。

各位,孔子教学是这麽样的活泼,弟子学习是这麽样的多样化,你说那些二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是封建,你才封建呢!

但,这位校长题“绘事后素”给毕业学生,这学生或许长得漂亮,校长也喜欢,要她长得这样漂亮,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笑)

问题三:“《论语》的‘论’为什麽要读为lún ?试问为什麽叫做《论语》?”

答:这个字,或许本来就应该读lún。为什麽?因为这个字的形符是“水”,声符是“仑”,文字学中有“声必兼义”的原则,所以声符也是表意的。“仑”字上面一个屋顶,一横梁,代表结构,结集,下面是个“册”字,用“集册”两字会意。是“有条理”的意思。所以凡是从“仑”得声的字,都有“结集而有条理”的意思。譬如把论语的论的形符,换成人字旁,就是人伦的伦,换成车字旁,就是车轮的轮;换成水字旁,就是沦涟的沦。做人做得有条理,父慈子孝弟恭,朋友讲信君臣讲义,这样就是人伦,若你违背了人的次序,你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人,所以人中有伦;车子有轮,三十辐共一骨,车轮的辐是很平均的,假如车子的辐不平均,它就歪歪倒倒,所以车子的轮子结构是有次序、有规矩的。你往水中投下一颗石子,起了涟漪,这波纹是有次序的,由一个同心圆开始向外扩散,叫做沦涟。看,所有的字都读第二声,可见“论”字本来就应该读第二声。后来引申为“互相讲论道理”的“讨论”“辩论”,少读第四声。“论语”一书是有规矩有次序的语言的集结的书,并不是孔子跟人家讨论辩论的书,所以要读做《论语》。

假如读第四声“论lùn语”呢?那就不是孔子的《论语》,因为孔子不跟人辩论。或许孟子的书,可以称为“论lùn语”吧。(笑)他专门跟人辩论。所以,要体会儒家之道,要读论语,要建立道德理论,要读孟子。

问题四:“从整体效果看,读《论语》或其它书,应先将整体熟读,还是先分章熟读,特别是学前的小朋友要怎样读?”

答:这是常见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麽问题。有的人的教法是整本从头至尾读,一百遍,两百遍,读到会背,一背就是整部;有人是一章一章的背,背多章了,再连背,这样一直下去,终于也整部背完。

其实一章一章背,一篇一篇背,一本一本背,到最后效果都差不多。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有效果就好,而且到最后,谁的效果大谁也不知道,你也不必知道。

不过,依照我推广十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有一个标准,即“三百读经法”,一天一百个字,让他读一百遍,给他一百分。这是一个可参考的标准,一百个字不是一篇一篇,也不是一章一章,乃是多少字。这也是分段来读,一段一段的把它背熟,然后再连起来複习,这是很多人採用的方法,而且都行之有效,还是一个很综合的中庸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各位参考。

那麽我们大人读经呢?除非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否则要他一章一章地背,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大人只好囫囵吞枣,只好整本整本地读。读它一百遍,两百遍,读熟就好,会不会背,倒不重要因为大人已经没救了,不必太辛苦。(笑)

问题五:“《论语》被尊为中国文化经典最有价值之书,为何要求儿童一开始就读《论语》?《三字经》讲到了读经的次第问题,你如何看待文化价值性和儿童读经次序之间的关系?”

答:我们推广《论语》,说儿童要读《论语》。《三字经》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好像古人读书的次序,是小学读完才进入四书。而小学是什麽呢?有人说是朱子的《小学》,其实朱子的《小学》,本来是“生活规范”课本,但是朱子编得太繁杂了,简直是一部“礼教大全”,部头大,文字艰艰,古人也很少採用作初学课本,现代我们对于“生活规范”,大概可以用《弟子规》代替。但《弟子规》最重要的是要实践,随机的教学,不是学问,它只有一千馀字,要背起来是容易的。有人把“小学”解释成一般“蒙书”,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那是古人的识字课本,认为读书先要识字,所以读书要从这些蒙书开始。其实如果为了识字,只要有字的书就可以学识字,所以《三字经》可以认字,《论语》也可以认字。

因此,我们一概从意义的高效来考量读书的顺序,所以提倡从《论语》读起。虽然论语比蒙书难,所谓“难”,是指其内容深,不易理解。但儿童与大人不同,儿童对于难不难,理解不理解是不关心的。所以,如果从《三字经》、唐诗教起,家长和老师说他们敢教,如果从《论语》、《易经》教起,他们说不敢教,因为太深了。这种家长和老师,他们是以自己的学习心理来限制孩子的成长。从简单的教起,只适合科学的教育。如果语文也这样教,是违反人性的。但是现在欧美世界的教育主流,就是违反人性的,而中国人也跟著道聼涂说,人云亦云。

只要你完全明白读经的理论,你就不会说从《三字经》开始教。又有人说《三字经》比较有趣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又有节奏又押韵,比较容易学啊。我说,真正的节奏,是天地间的节奏,它是变化万千的,固定的三字或五字一句,那是人为的,机械的,不自然的。你如果让儿童一开始就读《三字经》,当然也有进步,但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他头脑就笨了。正常的人类语言和文章是参差错落的,越高明的音乐,它的节奏越多变化;越低俗的音乐,越少变化。为什麽劝人不要听流行歌儿歌呢?,先不要说它的旋律,就是它的节奏也太缺乏变化了,叫做“单调”。所以儿童一开始接触文章,我们就教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若是三字、四字一句的还行,‘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六字一句,二岁三岁的孩子读不来呀。”没关系,你把一句分开读,有朋自三个字,远方来三个字,长的句子可以变短,短的句子可以变长。等到他能把六个字,七个字串起来的时候,聪明才华就倍数成长了,那时让他再来读三字经,就容易了,甚至不必教,他自己会了,多麽省力!

高的可以涵盖低的,难的可以提升简单的。于是你就要考量考量了,你先教什麽,后教什麽?哪些要认真教,哪些可以随便教,哪些根本不必教?这是教育的智慧,千万不要短视近利,因小失大。

好,这些纸条的问题都解释完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我明天还会留下来,一直到大家培训结束,才离开,如果有问题,大家还有交流的机会。谢谢!(热烈鼓掌)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564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酒店vi设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JJ租号金币回收|帮美记|传奇|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