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净空老法师讲解(025)

2122 人参与  2022年02月07日 09:37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五句: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第三十六句,到三十六句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一段都是讲福报,在全文是第三大段,这八个字是总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应当断恶修善,这是天经地义,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求福报?哪一个希望遇到灾祸?可是你得明白,福报从哪里来的,灾祸又从什么地方来,这八个字就是吉凶祸福根源之处。可是这八个字里头的关键就是「道」,这个道怎么讲法?意思很深很广。通常说「道」是理,道理,道也是一条路。什么叫是道?什么叫非道?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这是从因上说。是吉、是福这就是「是道」,是凶、是灾、是祸那就是「非道」,这是从果上说。这些理事因果,我们都要明了。

在佛法所立的标准就是性德,凡是与性德相应这就是「是道」,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非道」。性德讲到极处,是一念心性。所以讲到究竟,一念是道,二念、三念就非道。这个标准高,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标准,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保住一念,不落在第二念。所以他们的果报是大吉大福,不可思议的境界,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从哪里来的?从一念来的。如果一念我们守不住、保不住,变成三心二意,这就会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法身大士来讲非道。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的好处,在修学过程当中,不至于得少为足;知道现在的境界很有限,还要发愤努力不断向上提升。

可是在我们眼前,我们把「道」的水平降低,降到最低;什么是道?五戒十善是道;什么是非道?破戒、十恶是非道;标准降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清楚了、明白了,有了着手之处,从哪里下手;这是讲一般大众。如果对我们念佛同修来说,念佛同修你为什么念佛?念佛的目的何在?希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这个希望不能落空,一定要实现,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落空,你的愿都满了。这个最低的水平是什么?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净业三福」,这是最低的水平,这是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求往生不能不知道。净业三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多次,有录音带,也有录像带,好象也有小册子流通。


佛说三福,总共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就是「道」,违背这十一句那就是「非道」。第一福里头人天福,也就是人天之道,你能够奉行,你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你不能奉行那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三恶道,必定堕三恶道。这四句话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我们肯不肯去做?第一句里头说明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什么叫孝?什么叫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在这个地方我就不多讲了。第二福是二乘,二乘人所修的标准,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第一福是入佛门的基础,还没入门,到第二福这才入门。

做为佛的弟子、佛的学生,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资格做佛的学生?佛的学生必须遵守三皈的约束,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佛的教诲。三皈,第一个是「皈依佛」,我们在《三皈传授》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觉而不迷?觉,这是「是道」,迷是「非道」。我们的思想见解是不是正确?思想见解纯正,与佛相应,是道;思想见解不正,邪知邪见,非道;这是「皈依法」的意思。第三是「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想想,我们的心清不清净?我们的念头清不清净?我们身清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清不清净?清净是道,不清净就是非道。所以三宝弟子,念念要与「觉、正、净」相应,这是「是道」;如果念念是「迷、邪、染」,那是「非道」。思想言行要依戒律,特别是初发心的人;实在来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都严持戒律。你们曾几何时看到佛菩萨破戒、犯戒?没有过的。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利益众生的,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佛学得要像。这个形象,给社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做个好样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榜样。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的基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愿发了要兑现,那个愿就不是空愿,要做到。所以菩萨有惭愧心,惭愧在策励他,使他能够发愤向上,勇猛精进。惭愧是道;无惭无愧,不知道羞耻,那是非道。「深信因果」,我讲这一句讲得很多,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菩萨焉有不知的道理?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确实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亲近诸佛如来,一天都不能空过,每天都要亲近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在哪里?诸大乘经就是诸佛如来,每天要读诵。读诵的方法,先亲近一位善知识,这是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的秘诀,古时候人所说的「师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识那个地方成就,然后才能够遍参无量善知识;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参学的本领,才有能力参学。这个本领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根本智」,遍参一切善知识,是成就「后得智」,智慧才圆满。

《华严经》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这一个善知识,那是师承。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然后出去参学,在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智慧圆满了。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能力参学;根本智是实智,真实智慧,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一接触就明了。所以出去参学,无论遇到什么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对他都是开智慧,不会受到障碍。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出去参学,一个善知识指你一条路,两个善知识就是两条路,三个善知识就是三叉路口,四个善知识就是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无路可走了。你有本事,你能够辨别,能够认识,那就不怕了;亲近再多的善知识,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决定不会变更。

我们看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示范,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法门。经文上没看到,文字上没有,意思具足。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如果不继承他的衣钵,怎么能说是传法弟子?你要明白这个意思,世尊教给我们「四依法」里头「依义不依语」,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再看看他出去参学那个形象,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佛立三昧」。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是「是道」,要进,勇猛精进;「非道」,赶快要退;这两句话是总说。不但我们自己明白,而且还要常常劝导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三福末后「劝进行者」。

总而言之,这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想利益别人,佛在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这两句八个字含义很深很广,这是善福的总纲。向下才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善修福,积功累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4043.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