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 :儒风君
2024年8月7日8点09分01秒,迎来立秋节气。
《历书》有云:“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是古代的“四时八节”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也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俗话说:“4人不躲秋,秋冬是非多。”
古人认为,立秋是一年中阴阳的转换点,容易招致疾病和意外。
故而民间向来有“躲秋”的习俗,以适应季节变化,保身体安康。
在立秋这一天,以下这4种人,应当尽量待在家中,避免外出活动,方有利于平安过秋。
1
体质虚弱的人
常言道:“入夏无病三分虚。”
三伏天里,暑气旺盛,潮热难耐,人体消耗大。
经过一夏的折腾,身体本就略显透支,容易感到疲乏,精神不振。
待到立秋之时,应好好奉行养收之道,休养生息,适当进补,恢复元气。
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如老人、小孩、孕妇等,身体机能较弱,适应能力较差。
在这季节交替、凉意渐生的阶段,更要呵护身体,避免劳累,谨防感冒生病。
小心无大错,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顺应天时,适当“躲秋”,调养好自己,保有生机活力,才能无病无灾,安然度秋冬。
2
情绪急躁的人
《月令七十二候解》有云:“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到来,意味着盛夏将过,万物收敛,日渐天高气爽。
但当下暑热未消,又是燥气当令,不仅身体易为燥气所伤,人也容易“情绪中暑”。
若是平日里性子急躁,情绪不稳,此时更要调养情志,平和心境,学会“躲秋”。
毕竟,百病由心生,身体生了病,往往是情绪打了败仗。
天燥加上心燥,无异于火上浇油,原本康健的身体也会招来小病大痛。
况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控制不了情绪,也会导致口角纷争,是非灾祸。
如果因此伤了家庭的和气,毁了事业的前途,陷于烂人烂事,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适当躲一躲,收起锋芒,管住口舌,谨言慎行,既是养生之道,也是纳福之方。
3
容易过敏的人
《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入秋后,天气由暑湿转换为干燥,落叶飘飘,尘埃满天。
特别是容易过敏的人群,若不稍加防护,难免会产生季节过敏反应。
如皮肤出现脱皮、瘙痒等不适症状,秋风拂过,水分蒸发快,症状会愈演愈烈,让人极为难受。
再加上秋日空气中尘埃、尘螨等各种刺激,也会引起过敏多发,出现过敏性皮炎。
除此之外,季节处于交替之际,早晚清凉,白昼炎热,内分泌功能波动较大,精神压力随之增长,因而引发的过敏也不在少数。
所以,最好是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同时及时补充水分,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外出频率。
外出活动时,也要做好防护,如戴好口罩、备好药物,将自身安康放在首位。
若是真的不慎过敏,亦不必焦虑紧张,尽快就医,查明过敏原,以防小病酿成大病便可。
4
怕热多汗的人
农村有句谚语:“秋后一伏,热死老牛。”
意思是,即便是到了立秋,仍在三伏中的末伏。
白日里阳光强烈,秋老虎凶猛,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而身体为了散热调温,本就容易出汗,活动稍稍剧烈,便容易大汗淋漓。
可是,汗为心之液,津液外泄、发汗过多,则势必会耗人心血,损伤阴精。
传统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立秋一到,应顺应时节变化,护藏渐渐滋生的阴气,润养五脏。
因此,怕热多汗的人在此时最好是减少活动出行,以防出汗过多,妨碍健康。
哪怕是运动锻炼强身,亦要在早晚较为凉快之时,选择舒缓得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散步、慢跑等,微微出汗即可。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yangsheng/9597.html
本文标签:秋季养生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