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生活中,我们总因得失而烦恼不已,总因聚散而痛苦不堪。然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心静如水,烦恼才会少;随遇而安,纠葛才会浅。凡事尽力,人生才不会虚度;凡事看开,内心才能安享欢乐。活着最好的心态,莫过于一切顺其自然!1、看淡得失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福与祸,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感叹自己运气不好,抱怨留不住福气,祸害却源源不断地降临在自己身上。殊不知,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有时候,得就是失,失也能是得。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句俗语。而这句话的由来,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位生性达观的老汉,常年住在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称为
作为一名导演,是枝裕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着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在他的电影里,没有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像你、像我的普通人。1、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的大人《比海更深》里的良多,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他出过书,拿了一个不知名的文学奖,他爱赌博买彩票,弄得自己生活窘迫,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他依然对写作怀有梦想,平时做着一份“侦探”的工作,美其名曰“积累素材”,他平时没事就去母亲家蹭吃蹭喝,有时还顺手拿些值钱的东西,然后当掉换钱。但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关心他的姐姐,还没放下他的前妻响子和每月见一次面的儿子真悟。一个台风天,将他们聚集在母亲家。夜里,良多与母亲聊天,他说:“对不起,我没有成为出
北宋诗人范仲淹因为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到颍州。当范仲淹准备离开京城时,他平时的好友纷纷避而远之,怕受到牵连。只有王质不在意,他不顾范仲淹的劝阻,大摇大摆的将范仲淹送到城外,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王质欣赏范仲淹的好,所以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范仲淹懂得王质的苦,所以能够设身处地的替王质着想,生怕连累到王质。人活一辈子,遇见的人太多太多,可最终真正知心知底的人只有那么几个。酒肉之徒,日常谈笑风生,称兄道弟,遇事便树倒猴狲散,唯有旁人冷眼,慨叹一句人心不古。而最好的关系,往往因为欣赏彼此的好,懂得彼此的苦,日久弥坚。人生能够遇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足矣,这种情谊比爱情更纯粹,比友情更高尚,他的存在便是一种心安。最好的关系,是我懂你的不容易老子言,知人者智。能知晓他人的难处,并适时伸
我们一直在说,要做一个高情商的人。那么,到底如何评价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呢。其实很简单。就看我们与之相处的时候,是否感到舒服。高情商的人,与之相处,会感到很自在,如沐春风。而低情商的人,与之相处,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今天,为大家分享5个低情商的表现,大家可以观照自身或者身边的人,看下是否存在这些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01、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总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人是什么心理?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自卑。确实是这样,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炫耀什么。因为自卑,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便只能通过“证明”别人不好,来侧面对比自己很好。所以,你在生活中,可能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行为:“你老公也太小气了吧,你生日就送你这个,我生日的时候,我男朋友......”“你们老板也太小气了
佛说:人这一生,皆在渡。我们在“渡”中成长,我们在“渡”中坚强。我们在“渡”中领略生活的坎坷荆棘、柴米油盐,体会聚散离合、得到失去。那么到底什么是“渡”?有人渡你,给你的是温暖和力量;有人渡你,给你的是鞭挞和坚强。无论是哪一种,凡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冥冥之中注定该出现的人,总会教会你一些什么。01、没有人平白无故对你好,对你好的人,是渡你的人我们在落入低估的时候,总有人伸出援手,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总有人陪伴左右。那些对你好的人,帮助你的人,都是渡你的人。因为帮助,我们内心温暖,学会了爱,并且懂得付出爱。因为珍惜,我们倍加感动,学会了回报,也学会了珍惜。因为这个世上总有些人把我们伴,让我们不那么孤单;因为这个世上总有些人对我们好,让我们在苦中品味甜。凡是那些对我们好的人,都值得我们
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生命的暗河,从不开口,从不停留,留下的、沉积的、流走的、逝去的,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生活从来不是炸裂的烟花,只贪图一时的绚烂,生活的本质是恬淡与满足。钱财名利好似过眼烟云,生活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作品。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把日子过好,要热爱生活1071年,诗人苏轼因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湖光景色治愈了那颗在官场失意的心,生活不过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075年,诗人苏轼调任密州,时年大旱,加之蝗虫为害,饿殍遍地。虽“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但看开了阴晴圆缺,看淡得失过往,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即使“鬓微霜”也能“射天狼”。生活,既不是人们想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怀的心情,所
我们寄希望于更厉害的道理来过好一生,殊不知真理往往简单,只是需要用一生去领悟。一个行者向老和尚学习“道”——于是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饭即做饭。”行者豁然开悟。我们寄希望于更厉害的道理来过好一生,殊不知真理往往简单,只是需要用一生去领悟。而人生最好的拥有,莫过于小溪慢流。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最高境界的品行,就像小溪的水流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谦卑虚静,此即柔。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
《庄子 · 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在深林中筑巢,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里的水,刚好喝满肚子。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减去多余的部分。”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Less is more(少即是更多)。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常常困在自己复杂的生活里,困在内心形形色色的追求里,困在不断滋生的要求里。然而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醒着我们:人活一世,白云苍狗,要尽早学会“断舍离”,学会让自己的人生精简起来。那些过着所谓高配人生的人,早就这么做了。1、欲望极简《礼记》中讲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意思是说傲慢的心气不可以增长,心中的欲念不能放纵无拘,贪图享乐不能没有极限。《菜根谭》中说:“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
英国历史学家西·史密斯曾说:交际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如果走在路上碰见了熟人,他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去,或者干脆绕道而行;在电梯里碰到认识的人,他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期望电梯门快点打开;参加朋友聚会,他会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角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认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这本书告诉我们,全球6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认生的情绪,对人际关系感到强烈的不安,是“社交恐惧症”的预备状态。本书作者是日本的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清水荣司,对焦虑症、强迫症和忧郁症等精神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了通过认知行为训练,克服认生的诸多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书的主要内容,打开对认生的全面认知。1、自我检测,打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除了立下无数值得称颂的丰功伟绩外,还留下了很多警句供后人借鉴。其中,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那句“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更是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一生都应奉行的三种境界:少年时,立志高远;中年时,心态平和;老年时,宽厚有度。01、少年时,择高处立。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作为少年,就应当志存高远,择高处而立。立什么样的志,就会成什么样的事,只有立下高远的目标,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年少时的左宗棠被誉为神童,他小小年纪,便有着与古代圣贤豪杰争锋的豪情壮志。后来,他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在给孩子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读书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从古至今的圣贤豪杰,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