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竹之道中虚圆通在道教哲学视界,“竹”作为“道”的物化象征和符号载体而存在。在古代道人看来,竹子是一种天然契合于“道气”之生命结构及运动机制的形物。先秦时, 老子即用“橐籥” 来比拟“道”的生命结构及运动形式:“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5章。何谓“橐籥”?橐是指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籥则是指竹管吹火器,亦为竹管类的乐器。南宋道士范应元说:“天地之间,虚通而已,亦如竹管之接气,通而不曲也,气来则通,气往则不积。”“橐籥”之喻,揭示出道家关于宇宙生命结构及运动形式的本质观念:中虚圆通。所谓“中虚”,是指生命体的内在结构必须是中空、虚通的。如此,生命的基本元素——气,才能通行于其中,从而保持生命存在。在中虚状态下,生命体本身会显现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气行活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