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公元25年8月5日(刘玄更始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己未),在鄗县(今河北柏乡 县北)南的一个土坛上,刘秀宣布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将鄗县改名高邑县,这个地方以后也改称千秋亭五成陌。不过在当时,除了刘秀的少数谋臣和大将外,大概很少有人会相信,他会在十几年后一统天下,恢复汉朝,并使之延续了近二百年。当时更始帝刘玄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称帝前的刘秀也是他的下属, 更始政权一度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刘秀称帝前后存在的割据政权可谓多如牛毛,称帝称王的也不在少数:王莽的庐江(今安徽淮南西部)连率(郡级长官)李宪称淮南王,后自立为天子。邯郸(今河北邯郸)一位算命的王郎自称汉成帝的儿子,起兵称帝,得到今河北北部直到辽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媒体上关于读书的文章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误导。比如有人提倡快乐学习,大体上,读书是快乐的,但读书不能只要快乐,有些枯燥的书也要读。也有人说,书应该写得让大家都懂,这种观点也不对,一些科学原理或深奥的思想很难写得人人都懂,阳春白雪注定是少数人的。文学史说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连老太太都能懂,我不太信——这老太太也许就很有学问,一般的老太太,《卖炭翁》或许听得懂,《长恨歌》也能听得懂吗?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不反对读图,21世纪有很多有意义的图,但绝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图来反映。有些事画图的确看得懂,可有些事画图不但看不懂,可能还会引起误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为政治
在经典中间我很难说哪一部或者哪一个人对我影响特别大,但是比较而言,有几句话也许对我来讲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觉得学习经典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一部分经典已经成为我的人生格言,这样来运用,成为我实际上的座右铭,使我终身受益。我就举个例子吧,我记得我在初中的课本里面曾经学了荀子的话,那么讲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又讲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个印象我非常深。等到1978年我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我的老师是有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我就跟他学,那么从1980年开始领导要我做他的助手,那么跟他接触机会就更多了。谭先生告诉我他认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当他献身于某一项事业他会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他加上这四个字“终身以之”,就是一辈子都奉献给它。以后我又写了他的传记,整理了他的稿子,我才认识到谭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在社会上出现“民国(小学)教材热”时,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民国时的大师会编小学教材?”我告诉他,那时编教材不需要哪个部门批准,只要有出版社出就行,而出版社对编者是按印数付版税的。所以编教材的版税收入一般远高于学术著作,如果能编出一种印数高、通用时间长的教材,编者等于开发了稳定的财源,何乐而不为?至于“大师”,这是现在对这些编者的称号或评介,当初编教材时,他们还不具备这样高的身份,甚至还只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民国期间成了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铁骑团团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上。505年以后,冒顿单于的后代、匈奴人刘渊在山西左国城宣布自己是汉高祖的后代,建国号为汉。唐朝的诗人曾经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无数飞将军曾经阻挡了胡马的南下,但一部分匈奴人却迁入了中原,并且最终融合在汉族之间。秦始皇死后,原来驻守在北部边境的大将蒙恬被迫自杀,边防松懈。不久反秦起义爆发,秦军忙于镇压,不再顾及北方边疆。匈奴趁机南侵,移民大多逃亡。在没有军队守卫的情况下,秦始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筑起的万里长城根本无法阻挡匈奴的骑兵。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匈奴出现了一位强有力的领袖——冒顿单于。他继位后,率领匈奴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我,回想起自己最早看见有字的材料并且产生兴趣,是在我进小学之前,大概四岁到五岁之间。我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自觉地读书;第二阶段,比较自觉地读书;第三阶段,随心所欲地读书。经历了这三个读书的阶段下来,我主要的体会就是:我们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不同的目的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求知。为这个目的而读书,要学会选择。现在的书太多了,即便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分类下,也有很多很多书。我做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了解到,中国每年大概新出五六十万种书,即便扣掉重复的,至少也要有三四十万种新书。有一年我给复旦图书馆采购了十二万种图书,在所有高校中是排第一位的。这么多书,光是编目就要
媒体上关于读书的文章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误导。比如有人提倡快乐学习,大体上,读书是快乐的,但读书不能只要快乐,有些枯燥的书也要读。也有人说,书应该写得让大家都懂,这种观点也不对,一些科学原理或深奥的思想很难写得人人都懂,阳春白雪注定是少数人的。文学史说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连老太太都能懂,我不太信——这老太太也许就很有学问,一般的老太太,《卖炭翁》或许听得懂,《长恨歌》也能听得懂吗?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不反对读图,21世纪有很多有意义的图,但绝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图来反映。有些事画图的确看得懂,可有些事画图不但看不懂,可能还会引起误解。你们应该怎样读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不讲抽象的,我讲具体的。首先要明确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同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为求知而读:读书就要学会选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