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刘义庆《世说新语》对于读书人来说,拥有一间书房,是长在心里的念想。不管我们身居何处,总会盼望着有这样一间屋子,一个装下世间万千的灵光洞窟,一间属于心灵的安居之所。我们填满它,用书,用画,用几盆叶片肥厚的植物,用一张宽阔的木桌,用几把竹编的椅子。它也填满我们,用文墨,用茶香,用书架上那些伟大灵魂的指引,用字里行间沉淀的笃定,用午后阳光织就的安宁。心居之所,是为书房文人大都有书房,文人的书房大都有个名字。譬如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纪晓岚的阅微,梁实秋的雅舍;林语堂的有不为斋,陈寅恪的不见为静之室,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馆,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如此看来,书房的名字,或雅或俗,或深或浅,或灵或谨,大多与书房本身的样子无甚关联,反倒是与文人自己的心
扬之水先生谈书房 原文载《中国书房》杂志所谓“书房”,藏书之所自然不在其内。书房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其中静心读书的所在,便是书房,却不在乎书的多少,或者也不在乎书的品类。文人的书房,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或者说重在营造一种境界。这样一个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读书实在只是涤除尘虑的一种生存方式。《真赏斋图》 明 文徵明南宋杨国宝《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一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此则居室与书房的合一。窗外有水,有竹,斋中有几有榻,有书插架,有花插瓶,一炉沉水,一张七弦,便是理想的燕居之室,榜之曰某某斋、某某居、某某书室,皆无不可。白居易《草堂记》:三间两柱,二家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
在我们的家居设计中,卧室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卧室是我们身体休息睡眠的地方,其实家中应该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书房。卧室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放松,而书房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放松。所以书房的作用也是同样的不可小觑。从古至今,艺术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讲是非常的重要的,而书房的存在也相当重要,读书对人生也会有重大影响,而作为在家中读书子女温习功课,成人学习或办公的主要场所书房,也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式书房怎么装饰更合适呢?书房装饰一定要精致有品位,来看看适合书房装饰的经典艺术文化吧!书房花鸟画作品推荐一:劲节虚心,高风亮节竹子图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步步高升 石荣禄新品四尺竖幅国画竹子图高风亮节《竹报平安》喜爱竹子的人群常年不衰,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者陈子善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希望拥有一间书房,哪怕只是斗室、陋室,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属于过分的奢求』。一间书房,便是文人最好的归所,它让生命变得更加完整,苏东坡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正解此意。先人言:『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历代文人雅士,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书房,书房除了作为物质空间的居所以外,还作为精神空间颐养着主人的心性。书房始于汉唐,宋元普及,明清鼎盛。书房无一定之规,富者筑楼,贫者一席。书房的布置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主人内心的情趣。 正如先人所言:『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集世间之妙,室庐之中,无扰虑之事;收君子之雅,轩窗之下,无浊尘之物。时观之可清心明目,如春山初秀;时亲之可旷达虚朗,
明淸时期正是书房文玩用具最为繁盛的时期,除了笔墨纸砚四种主要的文具外,还有这如此之多的配套用具,据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有四十多种文具用品,品种众多,题材广泛,并不乏制作名家和特有产地。根据《遵生八笺》和有关书斋陈设的记载资料中,归纳书房中几案上摆放的器物有:书桌上放有:占砚、水注、笔格、笔筒、笔洗、糊斗、水中丞、镇纸。床头小几上放置有:花尊、定瓶、鼎炉、暖砚炉。壁桌上放置有:金佛、香炉、花瓶、匙箸瓶、香盒。另外还有拂尘、搔背、棕帚、如意。书桌上摆放的古砚、水注、笔格、笔简、笔洗、糊斗、水中承、镇纸等器物均与书写相关;而金佛、香炉、花瓶、匙著瓶、香盒等则是承接文人心灵的寄托, 炉、瓶、盒三亊是自古以来文人书房中的必备之物,炉焚香,盒贮香,瓶中有铲著各一,用于添香除灰。而玉壁、青铜觚等更
“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书房是中国古代文人宅第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更是明代文人雅士怡情翰墨、醉意诗书的精神乐园。因而,明书房内外的环境陈设十分讲究。完整的书房文化体系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明清时期文人书房内部陈设颇为讲究。房靠墙处有一个画屏,屏前设画案,案上摆放文房四宝、笔洗、笔注、笔筒和镇纸等。画案后面是一张圈椅或明式扶手椅,案旁设绣墩。房间两侧布列长长的架阁,摆放禅宗、道教和养生等方面的典籍。总体上讲,明清文人书房简而不繁,家具布置简洁,款式和花纹也不繁琐。一些现存明代家具,清晰地反映出明代文人书房简洁的特点。明代文人笔记里对于书房家具的陈设有着具体的记载,对住宅的要求是:“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zhe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
中国古代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置,尽管各自经济状况迥异,但皆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其中文人士大夫成为主流群体,他们崇尚高雅,讲究品味,不仅长于绘事,而且对于书房的陈设布置格外重视,皆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布局格调独具匠心,充满着闲情雅趣,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文人雅士们在这样的静室雅斋里读书评史、下棋对弈、吟诗作画、抚琴待友、烹茶款客……使精神得到超脱,陶然心醉。沈津为《长物志》写序说:“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这是对文人居室陈设的评价,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明代文人笔记里对于书房家具的陈设有着具体的记载。首先,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古
在崇尚诗文才学、“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书房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书房里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有金石印章、笔格镇尺,有钟鼎挂屏、文史典籍,还有香炉、手炉、笔筒、香筒、如意、钟磬等文房清玩。而所有这一切,不管实用之物还是装饰摆设,又几乎都离不开书房内的家具。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式书房文化。 能称作“书香门第”之家,必有书房。书房在家中应该是最高雅的居所,它能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说客厅关乎面子,书房则于面子之外,还关乎心灵。在这方小天地里,可读书弄琴,可吟诗作画,可焚香品茗,可执棋对弈……从书里的墨香到墨池里的笔影,都联结着文人的内心世界。唐代刘禹锡有一间书房,因“斯是陋室”,建筑外观上估计与诸葛亮的茅庐类似,和乡里不起眼的草舍没啥两样,但因“惟吾德馨”,便可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