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用才能力 1
大力提拔才俊之士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对业主起步发家有很大的推动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补充众多青年才俊作为新鲜血液。
李嘉诚深明此理,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倚赖元老重臣。不可否认,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且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必然会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作风易流于保守。有鉴于此,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李嘉诚便决定起用新人。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实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 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 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
此时,霍建宁才 35 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基金,再算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等,年收入可能在 1000 万港元以上。
人们常说霍建宁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钜的职责。
从这里看来,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他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虽然看起来像一位文弱书生,却颇有大将风范,指挥若定,调度有 方,临危不乱,该进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收放自如,这一点正是李嘉诚最为放 心的。
当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英国专修法律。当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 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 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 30 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板,对碌碌无为之人, 管他三亲六戚,老板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全权掌握,而现在呢?同行和记者经常看到的长实代表,却是周年茂那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而李嘉诚那张老面孔则不常见了,只有资金庞大的项目出现时,大家才见到他的尊容。
用才能力 2
指挥千军万马不如指挥一人
有一句关于领导艺术的话说得很精辟:“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自然还得主帅亲自出马。
李嘉诚任用俊才,把自己从事无巨细一把抓的初级阶段给释放了出来,得以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上。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了周年茂,财务策划又有了霍建宁,楼宇销售方面则有一名女将洪小莲。此前这些工作全部都是由李嘉诚一手包办的,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而现在, 李嘉诚实现了角色换位,由管事型领导变成了管人型领导。
可以这样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李嘉诚每投资一家公司,就要将其控制并做它的主席。从 80 年代末起,他已没有多少大规模的收购计划了,而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实在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足以同时管理多家大型公司。他只有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但却比较省事。
从重用周年茂上,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确很念旧,以至爱屋及乌。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背景,以重贤任能为原则。
假设周年茂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李嘉诚决不会如此重用他。他要报答周千和, 办法实在多得很,可以送给他一笔钱,让他去干别的事情,任其去发展,断然不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
霍建宁、周年茂,加上女将洪小莲,被舆论界并称为长实系三驾新型马车。
洪小莲的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 40 岁。在长实上市之初, 洪小莲就作为李嘉诚的秘书随其左右,后来又出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不仅人长得漂亮,风度好,而且待人热情,做事泼辣果敢。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只要提起洪小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被业界称为“洪姑娘”。
长江总部虽不到 200 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它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在高峰期达 2000 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日常的大小事务, 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洪小莲的工作作风颇似李嘉诚,不但勤奋过人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就连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等琐事,她都要亲自过问。要处理日益庞杂的事务,没有旺盛的体力精力智力,没有日理万机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想像的。
80 年代中期,长实的管理层基本上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 30-40 岁的少壮派。
李嘉诚不拘一格,敢于重用年轻人,使长实富于活力,而他让三个年轻人组成自己带来的“三驾马车”,更是达到了用人之道的高级境界。
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总结他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筹集钱粮,保证大军的物质供应,我不如萧何; 指挥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与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开创自己前无古人的商业帝国。
用才能力 3
借用“外脑”扩大自己的智慧圈
一个人的智力总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借用“外脑”,扩大自己的智慧圈,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局。
李嘉诚曾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 300 员虎将,其中 100 人是外国人,200 人是年富力强的中国香港人。”300 员虎将,除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 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
“客卿”之中,就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两人的影响最大。其中,李业广不仅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 专业人土,在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李嘉诚之所以重用李业广,是因为敬重李业广的博识韬略。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 就是两李“合谋”的杰作。李业广做事一贯甘处幕后,保持低调。直到 1991 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后,才突然一鸣惊人。因为香港证交所董事局主席的位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在他之前任联所主席的个个都是名满商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明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
李嘉诚说:“有好多吧凡是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 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这位记者大感惊奇,不知李嘉诚此话从何而来。
原来,当初李嘉诚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曾委托《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做代理商,这家广告公司便派人去别墅现场察看。
广告公司的人见到这些高级别墅已全部落成,确实十分漂亮,颇具欧洲的典雅风格, 又不失中式的豪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四周的道路还没修好,而且恰好这天下大雨, 走起路来泥泞不堪。
李嘉诚这些日子很忙,也没去看过,知道已建成了打算立刻发售。
广告商到现场查看过之后,向李嘉诚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房之后再正式出售?这样不但售得快,售价也可标高。
李嘉诚马上按照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在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接受了这一经验教训,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在四周种植上了美丽的花木,楼卖得更是出奇地好。
广采博纳,吸取众人的好主意,这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的源泉。
李嘉诚自己不仅善于广采博纳,融合众智,而且也这样要求下属。他说:“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地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他们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他们准备有关资料, 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已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 不会浪费时间。”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是人,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事,李嘉诚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以其超人的脑袋集思广益,力求圆满。
人的强大不仅在于提高自身智慧,凝聚众智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总是抱着一颗坦诚谦虚之心,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凡人也可能成为超人。
用才能力 4
一定要给人以丰厚的回报
要成就大事业需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人合作,而按现代经营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诚的合作,因此,必须把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包括下属的利益与外来合作伙伴的利益。李嘉诚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好。
他不但重用下属,而且很顾及他们的利益,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从而使集团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
在与“客卿”的合作中,李嘉诚也很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到仁至义尽。前已提及, 杜辉廉也是曾为李嘉诚的事业鼎力相助的一个“客卿”。杜辉廉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唯高达证券公司来港发展,委任杜辉廉为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他便与李嘉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 年,唯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购并,杜辉廉随之参与万国宝通国际的证券业务。杜辉廉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实际操办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因而被业界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
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属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要他担任长实董事的邀请,是众“客卿”中惟一不支干薪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这令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重情,总想着寻机报答于他。机会终于来了。1988 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 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 18 路商界巨头参股。
这些商界巨头也得到过杜辉廉的帮助,所以接到李嘉诚的邀请后,便欣然允诺。他们都和李嘉诚一样不入局,不参政,目的仅在于助其实力,壮其声威。
在 18 路商界巨头的大力协助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主席。到 1992 年,该集团年盈利已达到了 6.68 亿港元。当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巨商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是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
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盈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百富勤赚得一分一厘,但李嘉诚持有的 5.1%的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这是因为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备受宠爱的热门股, 他不想赚钱,也得赚钱了。
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最能显示其超人智慧的场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的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李嘉诚给以丰厚的回报,又使杜辉廉更加专心致志地回报李嘉诚,充当李嘉诚的“客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嘉诚得到“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善有善报”的延伸。所谓“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假若自己品质不良,没有“梧桐树”,又如何引得“凤凰”来栖呢?一些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呢, 往往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
用才能力 5
让财富的金字塔继续稳固
任何事业要想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都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大力培养接班人。李嘉诚、庄月明夫妇,在接班人培养上,可谓煞费苦心,深谋远虑。
李嘉诚深知温室里的幼苗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常带儿子去看外面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到路边报纸摊,看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 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希望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李泽楷在国外上大学时,李嘉诚前往探望那日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等到走近了, 再看清楚一点,这才发现原来是泽楷。
当初,他送两兄弟到国外读书,李嘉诚没打算给他们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后,他才放弃了这种磨炼儿子的方法。
李泽楷不满 14 岁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同学不论出身富家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耳濡目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李嘉诚谈起教子经验时说:“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拔起来,你说有多难呢?” 儿子在家时,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老习惯了,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
据李嘉诚所言:“每次出海时,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 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仅限于此。在泽钜、泽楷兄弟俩不满 10 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这件事,过了好多年后才被披露出来,有人不禁纳闷,不满 10 岁的孩子懂得什么? 其实李嘉诚并不计较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商业氛围中受到熏陶。正如要培养一名音乐家,在襁褓时就要让他听曲子;造就一个航海家,在他学步之时就要让他到舢艇里颠簸一样。
李嘉诚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李嘉诚给儿子们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
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二人,自出道以来,由于处事的“高姿态”而受到老父的责骂、教训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1993 年 8 月底,身任和黄集团执行董事的李泽楷,被提升为和黄副主席。大公子泽钜坐镇全系大本营长实集团,二公子泽楷将任全系主力舰和黄集团的舵手。李嘉诚安排儿子接班的趋势已十分明朗。
此时,二公子李泽楷正好 27 岁。
泽楷从少年起,就似乎与其兄泽钜不一样。回港后,李泽楷在父亲的监督下过了一段俭朴而寂寞的日子,独居普通村屋,以日本小房车代步,与打工族无异。
李嘉诚给李泽楷的忠告,除“树大招风,保持低调”外,另一条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 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 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 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是他从商一辈子的经验处事准则。就是这个简单不过的原则,让李嘉诚结交了无数商界朋友,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
关注生活、服务百姓、凝聚力量、传递爱心、传播思想、......尽在前途系统,微信搜索:QT0759 关注(前途系统)点亮精彩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