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李嘉诚之4大求变能力

1468 人参与  2019年11月16日 10:50  分类 : 自我教育_成人教育_素质教育_家庭教育_继续教育_爱的教育  评论

求变能力 1

不适应环境,就打不开局面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

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改变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 14 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该怎么办呢?

李嘉诚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就是从头开始,努力适应新环境,学做香港人。李云经虽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在环境的逼迫下,他也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与环境融合。他面对现实,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死抱着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 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

这首先得完成两个步骤,即:一要学会广州话,二要攻克英语关。因为在香港,大众语言是广州活。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相差很远。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另外,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其官方语言是英语, 也是香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尤其在上流社会,英语更是通用语言。

李嘉诚深刻领会父亲的苦心。他把学广州话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练不辍,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

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是分不开的,掌握了英语, 就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从事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来港之初,李嘉诚再也不是什么学校骄子,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就如同在听天书,简直不知所云。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开始了对英语的学习,所以听起讲来毫无困难。

李嘉诚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并因此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但是,他知道,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英语难关。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

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 10 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

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靠着墙角,快速拿出写好的纸片看一眼。

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 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从李嘉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开明识势,能够在艰

辛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

求变能力 2

仔细体察世事人情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还只是个 14 岁少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 15 个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 5 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 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 就是美美地睡 3 天 3 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 10 分钟,定好响铃, 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 10 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成为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小小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 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缤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后来,他这种本领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

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求变能力 3

把自己置身于新行列之中

由于过人的勤奋努力,李嘉诚很快熟悉了销售业务;而且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 五金厂以销促产,业务蒸蒸日上,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备受老板器重。

但是,李嘉诚在五金厂刚刚打开局面,又要“跳槽”而去,尽管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转意。

李嘉诚要去的塑胶裤带制造公司,是一家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这家山寨工厂的魅力安在?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的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虽然还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敏感觉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消费者都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 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没有传统工业,又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香港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的发展趋势。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十几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二十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 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 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诚意拉李嘉诚加盟。

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板这样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为了自我磨练、自我挑战以增长才干,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于是,李嘉诚终于跳出了五金厂。李嘉诚的“跳槽”,为多数人所不解。但也令人想起陈胜的一句名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的,将相本无种,经商也不是只有那些所谓天才或有钱人的专利。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不论他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只要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开创新局面,就都有成功的希望!

当然,仅有“鸿鹄之志”是不够的,还必须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勇于奋斗。李嘉诚的成功就生动而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求变能力 4

善于寻找最有力的突破口

世上有许多人,在艰难的条件下能够勤于思考,在顺利的条件下就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了。李嘉诚的突出之处,在于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善于思考求变,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同样务求变革和进取。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濒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营业额呈几何级数递增。此时的李嘉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逐渐使得长江厂在业界的信誉有口皆碑, 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在时刻思考长江厂的现状及未来。

一天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看到了一则消息:

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似的豁然开朗之感。他再也睡不着了,兴奋地在地上来回走动。

如果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卉,既装饰了室内环境,又不需要花费时间去照管它们, 肯定大有前途。

但他也想到了可能存在的挑战。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虽会兴起,但势必不会持久。因此,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会丧失先机。

1957 年春天,李嘉诚以最快速度办妥了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亲自前往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流程和销售市场。

他一下飞机,便急不可耐地去寻访杂志上的那家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却犹豫了。

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素来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自己贸然前来,人家当然不会白给。

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地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

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就只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李嘉诚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下班一回到旅馆,李嘉诚就把所获取的资料,详细地记载下来,几天过后就积累了厚厚一叠。

在工厂里,李嘉诚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去刻意结交一些朋友。当然,他这次结识朋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

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趁便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它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回国拓展事业。

关注生活、服务百姓、凝聚力量、传递爱心、传播思想、......尽在前途系统,微信搜索:QT0759 关注(前途系统)点亮精彩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105.html

本文标签:求变能力  打开局面  世事人情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