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诗词天地
曾国藩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人生四季,各有风雨,各个年龄经历不同,风景亦不同。
但是不论到了什么年岁,处于何种环境,都不要忘了:修炼自己的心境。
01
少年顺境不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警世贤文·勤奋篇》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凡成功的人,少年时期都不是太顺。
少年就像春夏,充满朝气却柔嫩,不经磨砺和捶打难以变得坚实。
年少贪图享受,就会在安逸舒适中丧失斗志,磨灭激情。
“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头。”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方仲永与张居正:天才的两种命运。
方仲永,五岁便能无师自通作诗,被誉为神童。
然而,其父亲贪图钱财,带他四处卖诗,荒废学业。
至十三岁,诗才已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更沦为普通农民,才华尽失。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悲剧在于天资虽高,但缺乏后天的磨砺与锤炼。
相比之下,少年天才张居正则幸运得多。
十二岁便因才学出众,受到知府李士翱的赏识。
但他在十三岁乡试中遭遇挫折,落榜而归。
原来,时任巡抚顾东桥有意磨砺他,故意让他落榜,期望他能在挫折中成长,更加坚韧。
张居正最终不负众望,成为明朝第一首辅,避免了方仲永的覆辙。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老话说:“吃亏要趁早。”少年时遇顺境不能让自己沉迷于舒适中,不经风雨洗礼,如温室之花,难以抵挡风吹雨打。
少年应有须经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磨砺,方能乘风踏浪,鲜衣怒马,成就自己。
02
中年闲境不等
人到中年路不孤,心闲何处著工夫。
——陆游《杂赋》
有人说,闲是福,但中年时期,太闲,便是灾难了。
中年就像夏末秋初,是最忙碌,也是丰收的季节。正是年富力强,创造辉煌的时期。
如果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人就像一把刀,越用越光,越用越利,闲下来会锈迹斑斑。
沈从文说:“我一生最怕是闲,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
沈从文一生勤勉不辍,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即便在寒冬无火的屋内,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之路。
晚年时,他仍致力于资料整理,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生活因忙碌而充实,不受外界纷扰,在忙碌中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
“闲则生忧,懒则病生,忙则乐至。”
有目的、有规划的忙碌,是生命充实和价值的源泉。
真正忙碌的人无暇内耗,更无暇生病,他们清醒地前行,不愿长久驻足于安逸之中。
活在当下,专注做一件事,专心爱一个人,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
心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自己散发着芬芳,蝴蝶自会前来为你喝彩。
作家汪国真在《人到中年》里这样写道:“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唏嘘,还有果实呢。”
生命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富足与宁静,而非外在的繁华与喧嚣。
内心丰富的人,平和,不会因琐事而轻易动怒,不会因情绪而失控,能欣赏诗与远方,亦能接受生活的苟且。
03
晚年逆境不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王维《酬张少府》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人到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老年是末秋与凛冬,历经风霜而内心归于平静,理当闲适安然。
孔子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晚岁之时,需要静下来,遵循自己的初心,找回自己,用最美丽的姿态,闲赏岁月静赏花,轻捻时光慢煮茶。
岁月流转,我愿优雅地老去。
“老而美丽”是岁月赋予的韵味,是心灵无惧岁月的展现。
“知足常乐”,花甲之年更需领悟其真谛。
人生无需完美,珍惜拥有,释怀未得。
健康与好心态,是晚年最宝贵的财富。
很喜欢林清玄对人生的一段总结:
“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冽,五泡清淡。
诚似人生五味,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浓重,壮年回甘,老年无味且有味。”
人活一世,不管走到哪个阶段,都要做好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味道。
顺境不喜,别得意忘形,沉得住气;
闲境不等,别停下脚步,走得出去;
逆境不忧,别心灰意冷,抬得起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是自己舞台的主角,顺境不迷,闲境不等,逆境不慌,活出自性自在自由人生。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在每个年龄段都绽放独属自己的花香。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