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胡仕林
如果你和爱人分隔两地,会送他什么礼物表达思念呢?
温柔的情话?
温暖的礼物?
或者,不远千里去给他一个惊喜?
可是在宋代,“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却匠心独运。
她将一腔爱意倾注在诗词中,借诗词向丈夫表达了思念。
公元1101年,李清照嫁给赵明诚。
没过多久,因父亲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她被迫还乡。
回到山东的她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一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秋时节,荷花凋零,她的心情如景色一般冷凄。
她登上兰舟,看着天空。
飞回的大雁会带着丈夫寄来的书信吗?
她翘首以盼,一直从皎月初升等到了月光洒满西楼。
她无限深情、期盼和缱绻都化作了一句“月满西楼”。
若不是长久地注视,她又怎会看到月亮从缺到圆,从无到有。
她浑然没有感到傍晚的凉意,久久地在此伫立想念。
记得那年初遇,她还是个青涩害羞的小姑娘。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躲在门的后面,假装闻着青梅,实则偷看赵明诚。
在那个夏日傍晚,她半躺在竹席上,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笑着对丈夫说:“今夜纱厨枕簟凉。”
往事历历在目,想必丈夫也在远方思念着她吧。
你看,相思刚从她微蹙的眉间消失,现在又隐隐缠绕在了心头。
古往今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常被人称道。
其实这三句是从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化用而来。
而她别出巧思,不像范句平铺直叙,“才下”与“却上”形成起伏,表现出她的思念遣之不走,进一步说明了“此情无计可消除”。
它脱胎于他人之句,却胜于他人之句,难怪当年赵明诚会被她的才华倾倒。
公元1103年,在一个重阳佳节,赵明诚收到了她寄来的情书。
赵明诚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首《醉花阴》。
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如醉如痴,既被她的才情倾倒,又被她的柔情感动。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写得实在太好,以致于激起了赵明诚的胜负欲。
他闭门谢客,三天写了五十首词,将此词混入其中,拿给朋友鉴赏。
结果朋友告诉他,所有的词中,只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满心骄傲地欣赏她的才华,但在封建社会,哪个男子愿意妻子比自己厉害呢?
他更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能满足他英雄气概的女子,在才华横溢的李清照面前,总归是有些抬不起头。
在宋朝,男人有三妻四妾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连皇上都鼓励此举。
赵明诚赴蓬莱任职时,留她一人在青州,大概从这时起,赵明诚就有了纳妾的想法。
她得知赵明诚要独自前往,流着泪说:“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即使我唱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难挽留他啊。
后来,他们在江宁,当时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
官员王亦叛乱,赵明诚竟留她在城中,独自逃跑。
她羞愤无比,鄙弃赵明诚的做法。
她虽为女子,但不屑去做苟且偷生之事,更何况身负一城重任。
她路过乌江时,吟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后羞愧难当,两人的格局高下立判。
自此以后,他们的感情已无法回到当年。
《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夫妻也是如此,步调不同终会渐行渐远。
赵明诚的才情、思想、格局和她相差太多,若赵明诚没有早逝,想必两人终会走散。
周国平说:“婚姻不仅仅是包容和接纳对方的所有,自己也要跟着婚姻一起改变、共同成长。”
如果在婚姻中,一个人成长奋进,而另一个人在原地踏步,渐渐地他们无法同频,无话可说。
他听不出你的曲中之意,你也不懂他的理所当然。
婚姻不能真正地绑定彼此,唯有夫妻精神同频,才能长久地做同行之人。
也只有琴瑟和鸣感情深厚的夫妻,哪怕只是短暂的离别,方能感知对方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能深刻体会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