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百草园书店
作者 | 霞光满天
《人到中年》里说:“到了这个年纪,你终于可以和整个世界和平相处了。”
是啊。
一次次地碰壁、受伤,就会下意识地收起锋芒、磨平棱角
走过半生,不断渗透着生活的意义,也找到了与现实相处的方式,那就是:多点头、能低头、不回头。
多点头
孔子的弟子与人争论打赌,请老师评理。
来人说:“您说,一年,是不是只有三季?”
孔子打量着来人,说:“是的。”
来人对弟子说:“你输了,磕头。”
弟子无奈照做了。事后,他问起缘由
孔子说:“那人通体发绿,是春生秋死的蚂蚱,它怎知还有一个冬季?如此争论,有何意义?”
古语云:“饱经世故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的确如此。
有些人,你看不惯。
因为,你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投射、觉知,就会有不对等的心理落差。
此时,你要做的,就是不再强行出头、坚持己见,从而少一些是非,多一些内省。
有些话,你不认可。
只因,每个人的背景、认知不同,就无法苛求看法相同、高度一致。
此时,你要克制的,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反驳欲,避免卷入争辩、自讨苦吃。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
无关的人,不理;不打紧的事,不争。
人到中年,最智慧的做法,莫过于管住嘴、多点头。
能低头
年轻的富兰克林,曾拜见一位前辈。
刚进门,他就撞到门框上,疼得直叫唤。
前辈说:“很疼吧?但,这是你今天来这最大的收获。”
富兰克林很疑惑。
前辈又说:“人,要立足于世,必须能低头。”
富兰克林顿悟。
从此,他将“记得低头”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地让自己成为了智慧和财富的化身。
《人生海海》中说:
“有些人骨头太硬、心气太高,由着性子活……人,不能太任性,该低头就得低头。”
确实如此。
被上级痛批时:
一味强辩,也许会被穿小鞋,倒不如低头认个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爱人争执时:
讲一堆大道理,不如堆起笑脸直接认输,让家中充满温暖、其乐融融;
被裁失业时:
放下身段撑起承担,比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更显气魄与能耐。
中国人,好面子。
而面子,恰恰是自我束缚最没用的东西。
人到中年,最通透的活法是:
该笑脸时,忌冷若冰霜;该低头时,莫趾高气昂;该弯腰时,别抬头挺胸。
不回头
又一个大年三十,小林再次申请加班。
五年前的春节,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
在推推搡搡中,母亲突然发病,不幸离去。
虽明知不全是父亲的责任,小林,却无法放下、原谅。
自那以来,每逢春节,他情愿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饺子,也不愿意回去和父亲团聚。
作家李筱懿说:“人最怕的是面对过去,背朝未来。”
夫妻之间,一直纠结往日的苦涩,就难以品尝节奏一致的甜蜜;
同事之间,总是记挂昨天的摩擦,就感受不到今天合作的愉悦;
邻里之间,抛不下曾经的口角,就无法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
很多时候,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频频回头的心念。
对他人的不原谅,也是对自己的折磨;对过去的不接纳,也是对今日的摧毁。
站在十字路口,有人被回忆束缚,有人随波逐流。
人到中年,最清醒的活法,莫过于:
抛下伤痛,忘记不幸;
永不回头,大步向前,才有生命的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写在最后
林语堂说:“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多点头,换来内心的平静;能低头,赢得抬头的机会;不回头,奔向理想的生活。
愿余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与美好倾心相拥、双向奔赴……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