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文 | 梁漱溟
书上有许多文字符号,它代表着人的语言、说话。人说话不是平白无故的,总是在解答什么问题,叫人明白一件事物或明白一个道理。既然书上所写亦即所说的都在解答问题,解决从不知到知的矛盾,所以第一是要带着问题学,不要泛泛地读书,要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读书。这样读书就读得进去,读得入,就不会书是书,你是你。就会在你的世界观起影响。
我可以我一生的生活经验来说明。我只不过是一个中学生,没进大学,更没有去东西洋留学。中学里没有哲学一门课,而且当我念中学时还没有听见“哲学”一名词;哲学这名词是从外国输入的,旧书中没有。我原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也从来没有想过哲学。但后来却到大学里讲哲学了。为何能如此?
就为我十几岁就对人生抱疑问,从人生的怀疑、烦闷,不知不觉有些思想见解。当我对人讲说时,人家告诉我说:“你讲的是哲学。”问题在先,道理在后,有问题才有道理。否则不切实,不真懂。毛主席说陆军大学毕业的不如黄埔毕业的会打仗。
毛主席没有学过军事,从战争学战争,从游泳中学游泳。此即一定要实践,从实践中得经验,才有所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那些。
是否我们就去实践好了,不必读书呢?这不好,这没有借用前人的经验。一切都从头来,就一个人说太费力气,就社会说将没有进步。
物理化学上的学理都是前人的发明、发现、创造,留给后人,这一代一代愈来愈进步。书上所记的都是前人认识出来,告诉你,你也可以做些物理化学的实验,也就能得到许多学理,不必再从头来过。读书的必要在此,进学校的必要在此。因此后来人的知识多过前人。
但要利用前人的经验,须要多少实践一下,把书本中所说的话还原到事实上去。没有抓到事实,那不过是空话,或者是一种猜想。赵括善读父书,不会打仗,正是没有还原到事实,停留在抽象道理上,只会说不会做。所以第二就是要做还原功夫,还到所代表的原来那种事实上去。
《论语》上孔子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前人皆于此有其解释,因为你并不知道孔子所说话的内容事实,孔子当他三十岁时也还不知道他四十岁的事情,当四十岁时不知道他五十岁的事,六十七十皆如此。你不是孔子,又没有六七十岁,你何能知道?你不过从字面上去猜想,这不行。
那么,是否我们完全不知道这章书所说的是什么呢?也还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孔子所志之学不是物理化学,不是植物学动物学乃至一切科学都不是,也非政治经济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亦不是哲学、文学、史学……。所有今天大学里各门学科都不是,而是他自己生命上生活上一种学问,自少年时代以至老年有所进步。
可惜我读书不总是十分认真的;有时候不够认真。我从来不是为求学问当一个学者而读书。只为自己有两大问题在逼迫我,才找书来看的,看书是为解答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除了一个人生问题引我进入哲学之门外,中国的衰弱快灭亡则引我去留心政治经济这一类社会科学各书。这样亦就不知不觉学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仍然常带着问题学的。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8803.html
本文标签:梁漱溟 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理论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