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走了太多弯路,终于才明白这10句话

80 人参与  2024年03月20日 17:30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图|谦德君 

- 01 -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译文】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这个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这句话是六祖慧能大师对佛性的独特阐述。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成佛的潜能,这种潜能是清净、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求,也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的力量或因素,只要我们能够觉悟、启用这颗本自清净的心,便能够直截了当地成就佛果。这种修行的理念,使得禅宗成为一种注重实修、注重体验的佛教流派。

- 02 -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译文】人虽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但佛性自身却没有南北之分。

慧能初到黄梅山时,弘忍大师问:“汝从何来?”慧能回答:“岭南。”弘忍大师说:“岭南人无佛性,若得为佛?”慧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人虽然有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区别,佛性却没有。听了这样的回答,弘忍大师感到这个一字不识的年轻人很不简单,终于把他留下了。

人的地域性差异不应成为修行佛法的障碍。佛性是普遍和平等的,无论人们来自何方,其内在的佛性都是相同的,没有南北、东西、高低、贵贱之分。

- 03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译文】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我们的心则像明镜一样,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事物。为了保持明镜的清晰,我们需要时常拂拭,去除上面的尘埃和污垢。

这是弘忍大师的上座弟子神秀的一首偈。弘忍大师年老时,要求弟子们各作一首偈,写出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神秀就在寺院的廊下写下了这首偈。

身体作为菩提树,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智慧的积累。就像菩提树能够结出智慧的果实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潜能。而心作为明镜台,则代表着我们内心的清澈和明亮。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清澈时,才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做出明智的决策。

然而,生活中的烦恼和杂念常常会像尘埃一样覆盖在我们的心灵上,使我们变得迷茫和困惑。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拂拭心灵的尘埃,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宁静。

- 04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智慧其实并不是一棵树,它并不是长在某个地方的实体。同样地,明镜也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台子,它只是一个用来反映事物的工具。如果我们从本质上去看,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既然没有东西存在,那么尘埃又怎么可能产生呢?

这是慧能的一首偈。他听到人们诵读神秀的偈,评论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他请一个会写字的小沙弥,在寺院廊下神秀的偈旁边,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偈,崭露头角,令弘忍大师刮目相看,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大师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菩提智慧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形式或形象,而是源于内心的纯净和觉悟。同样地,明镜般的清澈心灵也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或形象,而是我们内心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 05 - 

不得以貌取人。

【译文】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的品质、能力或价值。

这是慧能崭露头角后,徒众对他的议论。慧能身材瘦小,在寺院的厨房里舂米时,不得不在腰上缚一块大石头。谁能想到正是这个貌不惊人的厨房小杂工,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平等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人。一个人的外貌只是外在特征,而一个人的价值、才能和品质则更多地体现在内在。如果我们只看重外在,就可能错失很多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他的学生宰予问孔子:“如果有人告诉我说,有一个人很有才能,但他长得不好看,我应该相信他吗?”孔子回答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如果只凭别人的话来判断一个人,可能会错过真正有才能的宰予;而如果只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可能会错过真正有才能的子羽。

- 06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译文】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

这句话出自僧人惠明。惠明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上座弟子,听说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了慧能,他十分不服,得知慧能已经离开,就带了十几个人去追赶。在大庾岭,他率先赶上了慧能。慧能见到他后把衣钵扔在石头上,躲进了草丛里。

惠明赶到,拿不动衣钵,于是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而来。”慧能这才从草丛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说道:“希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说:“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先要屏除心识中的一切缘影,不要使一念生起,我再为你说法。”惠明默然而立。过了许久,慧能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就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惠明听到此言忽然契悟,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为了表示对慧能的尊重,他改名为道明——比慧能低了一辈。后来,道明也成为一代著名禅师。

- 07 -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译文】好像雨水流入大海,大海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即使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内心的平静和本质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就像雨水落入大海,虽然大海的水量因此有所增加,但大海本身的广阔和深邃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变故和挑战,这些外界因素很容易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心境。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就很容易在困境中迷失方向,甚至崩溃。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08 -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译文】如果要修行佛道,在家修行也可以,不必非要出家到寺庙。

真正的修行并非仅仅局限于特定的空间或形式,而是随时随地保持内心的平静、正直和慈悲。无论是在繁忙的城市还是在宁静的寺庙,修行都是一种内心的旅程,需要不断地反省、学习和成长。

慧能大师提倡“即身成佛”的理念,认为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他曾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是一种内心的旅程。无论在家还是在寺庙,只要内心充满信仰和虔诚,都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成长,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一颗清净、慈悲的心。

- 09 -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译文】若能如钻木取火般勤修,污泥之中定能生出红莲。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钻木取火的方式来获取火种。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摩擦木头才能产生火花。

在佛教中,红莲是智慧和觉悟的象征,淤泥则代表着世俗的烦恼和苦难。红莲在淤泥中生长,意味着智慧和觉悟是在克服世俗烦恼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

生活中的任何成就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 10 - 

诸佛出现,犹示涅槃,

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译文】佛出现于人世以后,最终也要归于涅槃,有来必然有去,这是常理。

慧能大师晚年时对弟子们提出:要回故乡新州。弟子们极力挽留他。慧能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他嘱咐弟子们:“吾灭度后,休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慧能回到新州后,在国恩寺说法。一天,他沐浴后对人们说了声“吾去矣”,就坐化了。

这就是一代大师面对死亡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8630.html

本文标签: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解读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