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授:没福气的孩子读不到经典

353 人参与  2022年11月07日 11:48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家长问:读经遇到瓶颈和理念的冲突怎么办?

王财贵教授:请注意!这是一个必定会发生的冲突,迟早会发生的。尤其当读经的圈子愈扩愈大时,会愈多这种论争出现。朋友们需要尽早在这方面有所警惕,有所抉择,或有所融摄安排,并有自己应对这种冲突的说法。

因为,首先,读经只是少部分人在读,读的读,不读的不读,反正了不相干,此时没问题。后来,有些比较敏感的教育界人士也注意到了,他们初听之下,觉得匪夷所思,不符教育原理,于是起而攻之,此时壁垒分明,一看就知,或者有辩论,但因为各执己见,辩起来也没什么作用,只好回复各遵所闻,各行其是,要教就教,不教也罢,此时问题也不大。以上两种冲突,是读经与外部的冲突。

但读经也有内部的冲突,这表面上看是比较不严重的,但深一点看,这是比较严重的。至少,如果这种冲突处理不妥,如同同室操戈,是会伤感情的。这内部冲突是:当读经的理论渐渐普遍了,很多人都渐渐接受了,但有的人接受得较纯粹,实践得较为彻底,处处证实读经理论的正确性;有的人是用主流的教育思想来吸收,不完全反对读经,接受与主流思想不相违悖的部分,结合在主流教学中,以补主流教育的不足;顺着主流而下,有着相当服人的理论强度,并且也产生令一般人惊叹的教学效果,故令人深信不疑,这种结合式的理论和做法,因为面面俱到,很有安全感,所以往往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老实说:“读经”观念的普及,这些人功不可没。

我曾归纳二十世纪以来所谓主流教育的基本原则,为三:第一、实用原则;第二、类化原则;第三、兴趣原则。

所谓实用原则,即是:教学要求“有用”,这当然是“天经地义”的原则,没有用的工作做它作甚?这个原则,甚有力量,现代化之科技与民主,必需靠此原则建立。

所谓类化原则,即是教材要以类相从,从浅到深,由易到难,按部就班。这个原则亦很重要,因为它是知识教学必要的原则,没有这个原则,一切知识教学,尤其是精密的科技知识,都要垮台。

所谓兴趣原则,即是注意到一个人必需在“兴趣”中学习,才有效果,不仅才有当前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有自愿学习的长远效果。所以教学者必需想办法提升一个学生的兴趣。其中又牵连到实用原则,因为如果马上有用,学生就显得极有兴趣,学习效果便好;如果不实用,就兴致缺乏;所以教材必需切近于实用;又牵连于类化原则,因为如果不就其浅显能懂的教学,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就没兴趣;没兴趣,教了等于白教;又如果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将会压抑人格的发展。

我认为以上三原则,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可否定的,所以才能流传全世界,因为人都是不很笨的,如果没道理,怎能流传全世界这么久呢?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关“实用原则”,在近代西方,尤其在学校中,所谓的“用”,不管是现在要用,还是将来要用,大体是指知识谋生之用,社会适应之用。较少关于品格理想德行智慧等生命境界之用。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用主义所讲求的用,就是有之以为利之用,这是西方近代学校教育追求的主轴。至于“无之以为用”部分,西方人也有一些,但他们放在教堂里。中国人的“全盘西化”,并没有把他们的教堂也化进来,又平白丢弃了经典,所以近数十年来,中国才是世界上最真正的“实用主义”国家,一切以“实用”为考虑。但所考虑者,不是西方积极意义的“科技与民主”的实用,乃是一种消极意义的“生存竞争”之实用,即“利害关系”的考虑,久而久之,即养成功利、自私的心理,如在学校争成绩,在社会争名利,科学行仿冒,产品搞伪劣,都是很“实用”的。

有关“类化原则”,既然它是知识学习的原则,西方人只把它放在知识的教育中用。所以科技的学习都遵此原则,慢条斯理的,毫不紧张的懂了才教。至于宗教,西方人并不遵守类化原则,所以数学要从“儿童数学”教起,但宗教却没有所谓“儿童基督”“儿童上帝”。到了中国,我们就把“类化原则”用于一切了,认为一切都要从浅的开始教,要前一步教会,才可以教下一步,明明违反了全盘西化的这块“金字招牌”。

有关“兴趣原则”,西方的心理学家“考察”“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是用“观察”“统计”的方法。其实,观察统计的方法用在科学研究上,用在“物之理”的研究上,是比较有实效的(当然,讲到最深处,观察不仅是无效,而且反而是一种障碍,此另当别论)。但用在“人”身上,是有相当限制的(此则西方心理学家所不自知者)。

一来,现在观察的,是从“现在”世界中“取样”来的“人”,如果所观察的是现代的美国儿童,则他们的“兴趣”已经是“他们的兴趣”了,再怎么观察,也是“那个样子”,也是以“他们已经养成了的兴趣”为“兴趣”。这能作普天之下的孩子的“标准”么?

又,如果有人感觉:“对,对,我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兴趣的。”我们是否可以问:到底“因为你家孩子和美国那些孩子成长经验差不多,所以他们兴趣差不多”还是“人性本来就应是这样,所以差不多”?当然,真正的答案或许很难定。不过,纵使答案是“因为人性本来应该这样,所以才差不多”,这也不是西方人所原来想到的。因为现代化的科学(人文科学即是向自然科学学到方法的,所以自己甘愿自称“人文科学”,因此,一切都是“科学”)是不论“人性”的。此“不论”,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还没论到,乃是根本不可以论的,因为“人性”不属于“科学”,谁论到“人性”,谁就是“反动”。

又,西方的“人文科学”所观察的,或者只是当下的“切片”,就“实话实说”了。或者,也可以“追踪”,但其追踪,只能追个十年,二十年,了不起三五十年,而“人生”是“百年”,人类是“千万年”,又要如何“追踪”?当然,这是“人文科学”所不必管的。所以说“违反兴趣”会影响“人格发展”,怎么看“人”之“格”呢?这也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大限制。

呀,迤逦写来,写多了,谈远了,供朋友们参考。或许应该用一本书写出来,才可全面讨论。要不然,看了上面一斑,以为我反对西方,反对实用,反对理解,反对兴趣。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以为事有多途,理未易明,我们读书,不可不信书,亦不可尽信书。听人说话,不可片面听,亦不可全面听。这时代(其实是任何时代),我们需要有心人一起携手合作,人人都敞开心胸,不要固敝,不要自以为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闻阙疑,多见阙殆,随时长进。

读经,有的人信之深,教起来,三岁儿童一坐能读两个小时,还不亦乐乎。有的老师信心不足,一教一二十分钟,儿童即躁动不安,连呼没兴趣,用了游戏以后,成效才出来。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看到,真实感受到”的“事实”,大家都有证据,谁是谁非呢?

读经,有的人信之深,就教这一科,其它学习尽量搁置,他们认为,把读经读好了,其它学习就容易了,而且将来思想灵动,创造力强。有的人不敢坚信,以正统功课搭配上一点读经,认为多元的心灵,需要以多元的科目才能养成。各有思理,谁是谁非呢?

我常说:福气大的,多读点经;福气小的,少读点经;没福气的,是读不到经的。或者应该说:读经多了,福气就大;读经少的,也有小福;没读经的,真没福气。

所以,以我的看法,读多,好处大,读少,亦有好处。在人各自取之耳。

希望读经人各陈所见,但都要基于“不忍人之心”,互相劝勉才好。于是,或者你把他拉过来,或许你被他拉过去。但拉来拉去,还在读经中,都是朋友也。

至于我,千万不要问我的意思,不要听我的意见,因为我只有一个劝:多读经吧!这是此时代唯一保命之方呀!读了教了便知,读多教多了更知。不教不读,是不会了解的,教少读少,受用是不大的。

有时候,人的思考是否可以多元些,譬如:遇到瓶颈了,一般的反应是:我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于是去研究瓶颈的性质,并参考许多理论,求其解决之道。但,是否可以有另一种想法:先想想:这瓶颈可能是假的,是自己找来的。只要我把心思换一下,眼前便豁然开朗,并无什么瓶颈,也不必寻求什么解决之道,也不必用什么努力,就通过了,就解决了。

是不是可以建议,凡是遇到读经瓶颈的人(乃至于遇到人生一切瓶颈),试试别的想法看,有了别的想法,就有了别的作法,有了别的作法,或许有了别的体会。

人间的想法,有两个方向,善用者,为有智慧。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云:“以约失之者,鲜矣。”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佛家认为:众生努力地“制造”了这一个麻烦的世界,然后对这些麻烦,再来“努力想办法”以解决它,于是产生了许多悲壮动人可歌可泣的“事业”,殊不知“一转念间,烈焰成池”,殊不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喔,又说多了,即此打住。

总之,理非一端,大众所见者未必是,一己所见者未必非。以往所信者未必是,今是所得者未必非。

但,如果不愿尝试看,也不要紧,大家还是关心教育关心读经的朋友,不要伤了和气!继续读经为要,其它小言小语,都是不重要的。

祝福大家,祝福一切人。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5667.html

本文标签:王财贵  王财贵简介  王财贵经典语录  读经对孩子的影响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酒店vi设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JJ租号金币回收|帮美记|传奇|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