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种人与修道最有缘!

2184 人参与  2021年07月24日 11:01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存在了 1800 余年的历史了。

道教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道家思想发展而来。道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它认为人通过修行可以得道成仙。

同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济世度人也是每一位修道者的责任和修行的方式。

正所谓「甘露不润无根草,大道不渡无缘人」,道教认为这四种人与道最有缘,其中有你吗?‍

一、心怀慈悲之人

信奉道教的人,见面问候语一般都会说「慈悲」,「慈」就是慈善,以此来劝人向善;而「悲」则是怜悯,告诫众人要有同情心。因此,心怀慈悲之人也就是行善积德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修行者做了一定数量的善事便可以得道成仙,道教以此来表达,慈悲之心是行善的根基,而行善的目的,在于对弱小群体的怜悯,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

《老子想尔注》有云:「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报应的。

如果心怀慈悲,积德行善,那便是与道有缘,大道也会跟随着你;如果作恶,便是与道无缘,灾祸也会找上门的。

二、清静无为之人

道教典籍《清静经》有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会被名利、功名等各种欲望所牵绊,从而静不下心来。生活中的妄心、贪求、烦恼等等,使得身心疲惫,一直沉浸在其中,与道无缘。

对于修行来说,有一道无形的门立在那里,门外是充满诱惑的红尘,门内是清静无为的玄门,只有迈入这道门,远离红尘,保持清静无为之心,才能证道成真。人只有无为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清静才能把事情做得深远。

《重阳立教十五论》有云:「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世俗的七情五欲是修行路上的障碍,只有除掉它们,保持清静无为之心才能证道成真。


三、善待父母之人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可以得道成仙,而道教的高道却在告诉我们:「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即便是修道成仙,也要把人间的孝道放在第一位。

百善孝为先,父母的恩情比山重,比海深,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不孝莫入道,无情莫修法。不善待自己的父母,何谈去善待传道受业的师父,何谈去善待芸芸众生?

四、心存敬畏之人

一个人如果对生命、对自然万物、对一切没有了敬畏之心,那么将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孔圣人曾说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成为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敬畏天命,便是有了人生的规划和行事准则。对于道教来说,人不但是对天地的敬畏,同时也是对善恶承负的敬畏。

正所谓:「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昧着良心,同时也要心存敬畏,因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有神明在看着你呢,如果心生邪念做了恶事,终将受到惩罚。(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3844.html

本文标签:修道入门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酒店vi设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JJ租号金币回收|帮美记|传奇|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