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文 | 南怀瑾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看到庄子这两句话,如果说是教育,我们历代的教育家之所以不去采用,是因为它非常的消极,消极到接近滑头了。对于人生处世虽然滑头而逃避,不过有它的道理。譬如第一句话:“为善无近名”,等于他的格言,就是说做善事应该做到没得名气,人家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做坏事,有时人也难免,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私心,或生活上总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是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那个边缘。换句话说,就是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个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也不算太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这两句话。所以有人研究了《庄子》,认为道家都是逃避的
法家的著作《韩非子》中有一篇《说难》,意思是讲说话非常困难,尤其是古代帝王时代,一个好的建议或者一个批评,讲的时候就要预知到有被杀头的后果;话讲对了,也许只是“片言”,却可能立刻晋入卿相之位。非常奇妙的是,《列子》中有一篇《说符》,显示了说话与思想观念是同时的。从哲学立场讲,言语在没有表达以前,这个内在的叫作思想,思想表达出来就是言语,把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所以言语、文字就是思想,而思想、言语、文字要怎么样才能相符合呢?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把话说对了。如何才是对?必须把《说符》全篇了解后,才可以得一个结论。历史上这种事很多。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作温庭筠,学问好,诗也好,名气也大,当时出入于宰相令狐绚的书馆,待遇也好。有一天宰相问他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宰相啊!你大概事情太忙,但公务之暇也要翻一
文 | 南怀瑾庄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插图]。此代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插图]扃縢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上面这段书,是庄子的话,或是鬼谷子的话,很难确定,但早已见于《庄子》外篇。这一章一般人是避免讲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历史上懂得权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反派的人知道,正派的人也知道,谁都不肯明说,也不大肯讲授。《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是讲道,讲修道的。中国的道家很妙,军事学谋略学等,都出在道家。虽然内篇是讲道,连带也说到外用,中国文化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外王就是讲外用,其实这个名词不是儒家的,而是出自《庄子》的观念。我认为中国一般大儒家表面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