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文 | 许倬云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往里走”这一说法是我自己常常用的,但却从未给它一个定义。这次得到机会,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往里”这个“里”字,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叫“心”,也许叫“脑”,但不能用今天生理学上的“心”和“脑”来理解,它们应该是哲学上的名称。它们是主导人性格最内在的一个总机关,这个机关把外来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组织好了以后,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总的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是你的心态,包括感觉、知识、理解,甚至包括智慧的总和。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平常说的有“心”无“心”,大概就相当于这里面所指的“心”。像明朝王阳明讲的心学,也相当于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跟今天生理学上所说的“脑”,可能在功能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心和脑之间是有差别的:心,是感
作者简介:许倬云(1930-),历史学家,曾荣获“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我一辈子做的事,就是读书与教书,想在知识这个非常宽大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境界,整理已知的知识。数十年来,我始终在知识这个领域里挣扎,假如说“知识分子”是个志业的话,我可说终身投入了这个志业。我藉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同学及母校的师长们,反省我自己的想法。讲题《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看来很啰嗦,前半是谈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后半则是谈未来的展望及其相关的难题。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巫”到“士”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指的就是中国的“读书人”,这种人不在具体的工具层面想问题,而是在原则与理论层面上想问题。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这种人出现了,他们的原型是巫和觋。“巫”是女巫,“觋”是男巫,简单说
来源 |帆书 原樊登读书作者 | 柳雪敏经常听不少人抱怨:时代变化太快了,稍不留意就会落伍;累死累活,收入又少,车贷房贷压力山大;想躺躺不平,想卷卷不动,白天焦虑,晚上失眠......但最近刷到了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很多视频,让我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他不像大多数人那么幸运,生下来就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他生而残疾,不良于行,13岁后才能勉强行走。就是这样一位天生残疾、命运多舛的人,没有机会读小学初中,硬是靠着后天的努力,以插班生身份直接入读高中,考入台湾大学。1957年,在胡适的帮助下,他获得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并在32岁获得博士学位,同时做了五次身体矫正手术。凭着独特的“大历史”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以及对这个世界休戚与共的关怀,数十年来,他的著作在学界和公共领域广受好评,被誉为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