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伯陵说: 《毛选》是屠龙术,得到一些皮毛,足够普通人受用一生了。1新年要有新气象,开年的第一篇文章就聊如何分析问题吧,或者说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时候,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论。正好新年假期又读了一遍《论持久战》,有一些新的体会,我们就以毛泽东的文章做模板,来拆解他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论持久战》的原文很长,总共占了76页的篇幅,相当于一本薄书了。但文章的逻辑其实有十八层,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分析,把抗日战争分析的明明白白。我们学习分析问题,《论持久战》是标准教科书。2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说:“全世界人民都关心抗日战争,中国人也渴望战争的胜利,但战争过程究竟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这是毛选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十年前我第一次读毛选的时候,读到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从此就被教员圈粉,开始读毛选、党史、近代史。随着读的越来越多,我发现毛选里的观点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教条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书里的观点更像是一种公式,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可以灵活的运用。就像“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敌人,也有不同的朋友。那么和谁联合,和谁斗争,也要随之做出改变。这是革命年代的成功经验,也是解读当下的一把钥匙。21927年,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开始。那时欧洲的德国深陷一战的泥潭,经济衰落、国际地位低下
1清朝写了三篇,再接着写一篇袁世凯称帝吧,这件事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延续,甚至是清末新政的延续。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清失去半壁江山。在失去东北退路以后,面对汹涌澎湃的反清浪潮,大清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十字路口。宣统皇帝退位交出江山,还是和革命党殊死一搏?毫无疑问,对于一个统治中国276年的政权来说,轻易放弃江山是不可能的,而大清麾下最强的武装力量,便是北洋六镇。于是在排挤袁世凯收回军权、重用满人成立皇族内阁的基础上,摄政王载沣派镶黄旗人、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南下,准备一举扑灭革命党,再造大清江山。结果荫昌对军事一窍不通,也毫无统兵实战的能力,彻底辜负了摄政王载沣的期望。皇族内阁的总理是庆亲王奕劻,副总理是那桐和徐世昌,这三个人都是袁世凯的政治盟友,而袁世凯继承了李
昨天是清明,祭奠先人的日子,我想了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就写篇短随笔和大家聊聊吧。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总是不愿意老,不愿意病,不愿意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匹夫庶民,都有一个长生不死的念想。地位越高,现实中拥有的权力和财富越多,长生不死的念想就越强烈。根本原因就在于,奋斗一生才拥有这些东西,不愿意轻易放弃。于是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倾举国之力寻仙问道,汉武帝功成名就以来,筑露台炼金丹,谋求长生之法。秦皇汉武固然伟大,一个打造了中国千年不变的国家框架,一个让国号成为民族的名字,在漫长的史册里,他们都是独一档的人物。但这样的人物,长生不死真的好吗?如果有了漫长的生命,或许他们能建立更辉煌的功业,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原本就拥有无边的权力,无边的享乐,在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之后,会繁衍出无尽的子孙,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