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1、关于整齐平正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2、关于上下平稳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隐。』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如叠、惊、声之类。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3、关于左右均称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4、关于轻重平衡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审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5、关于分布均匀唐代欧阳询《书法
“笔弱常临名法帖;词穷重读古诗歌。”这副联语所表达的意思,相信是不会有人反对的,正如董其昌所言:“学书不从古人,必坠恶道”。临摹法帖作为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构成一种传统—书法学习方式、方法的传统。这种传统认为,书法美不与具体的外界视觉物象产生直接的对应关系,所以对书法的技巧把握不能取一个古典绘画的立场—以写生来获得表现与技巧,而只有通过对古典名作进行临摹学习来达到掌握技巧的目的。当然,这种传统要求我们必须临摹古代法帖还有很多的学理预设,比如书法有相当明确的表现程式,这种程式又有一个十分狭窄且极其细腻的范围,所以决定了它必须以古代书法现成的技巧为学习对象。再比如,书法的律动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普通视觉艺术教育所能胜任的。而且书法线条的活动有着最灵活的发挥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