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老子道德经作者 | 逍遥子生活中,烟酒牌局和应酬似乎成了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当我看到一个人不沾烟、不饮酒、不打牌,不喜欢应酬,很少参加饭局,我能确定他在以下三方面是非常“特别”的人。01自律与节制一个远离烟酒牌局的人,通常在生活中展现出极高的自律和节制。古人云:“君子慎独”,意思是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的人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愿意浪费在不健康的习惯上。他们深知,过度沉溺于烟酒和赌博,不仅有害健康,还会分散精力,影响生活和工作的质量。自律和节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他们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清明,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中。自律是成功的基石。许多成功人士都强调自律的重要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是反复行动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李廷英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里写道:“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生活是自己的,心情也是自己的,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生活充满了期待。拥有好心态,不惧风霜雨雪,可以使自己乐观豁达,拥有更多的幸福。把生活节奏放缓,打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悲不怨,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满足,别人的幸福无需攀比。人生有许多的难言之隐,需要自己默默消化,把心中的难言按下,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身上。持心向暖,不畏忧伤,不为往事烦忧,以平和的心态过自己真实的生活。携一份内心的美好,静心看一本书,喝一盏清茶,清香萦绕心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做个内心坚定的人,与生活和睦相处。人生悲欢离合,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我们在细
顺应天道的人,才能成就人道。顺应时势的人,才能求新求变。在中国人的文化观里,“顺”一直是特别的存在。修养上,人们讲究“君子以顺德”。意思是说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修为,才能成为高尚的人。行为上,古人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首先要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顺利做成。懂得顺从,学会顺从,是不成文的安身立命之本。渴望人生顺利,盼望事业顺利,祈求一帆风顺,又是至始至终的美好愿望。人们探讨顺天知命,寄希望于顺其自然,可以说将“顺”作为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将“顺”的本质也一并点明:人人都图“顺”,但顺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实就在于我们自己。总结一下便是一个人一生要修持这样三顺:心顺、言顺、事顺。修养好了这些,人生才会有美好,有所成就。 01 心顺学会修
一个人真正的教养,往往藏在他得意的时候 文/小王子 曾看过一个关于萧伯纳的故事: 萧伯纳到莫斯科旅游,遇见了一位小女孩,两人十分投缘,聊了很久。 到分别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世界名人萧伯纳聊了很久。” 小女孩抬头看了他一眼,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你今天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 萧伯纳一听,马上意识到刚才自己太自傲了,不禁一时语塞。 后来,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永远谦虚。小姑娘真是我的一位好老师。”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慨于萧伯纳的心态。对于一个在当时已经是知名剧作家的人来说,会因为小女孩的一句话,而反省自己,是极其难得的。 因为每个人都一样,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低头是一件容易
“及时回复”是一种修养 “及时回复”是一个很小的重要细节,却总被人忽视。 迟到的时候没有及时说明原因,朋友也许会担心你的安全;工作进度没有及时汇报,其他同事只能干等着你的消息;一句简单的“收到”“好”“平安到家”,背后可能是对别人尊重,让别人放心,更让人觉得你很靠谱。 所以,及时回复,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修养。 1、不回复,靠不住 一天上班后,领导让小王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回复。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回复,直到中午领导在楼道里看见了他。 领导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又问他怎么送的?他说那个人不在,只好委托办公室的人转交了。 领导一听,脑海里马上浮出了三个字:靠不住。此后,领导再也不会轻易委托他去办重要的事了。 这么小的事,不回复就是“靠不住”了吗
中国古代哲学家管仲曾言:“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意思是,待人和颜悦色,就会亲如兄弟;待人恶声恶气,则比使用兵器更加伤人。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却常常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对身边的人发泄怒火?事实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想要发火是一种本能,而能够把这种本能压制下去,待人接物始终做到和颜悦色,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01、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大孝顺。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宝宝回娘家。傍晚要打车回去时,我爸总是担心他外孙女穿得太少会着凉。他坚持把自己的外套塞给我,让我披在宝宝身上。虽然我认为宝宝穿的够暖和了,但我拗不过他,只能接受。娘家在比较偏僻的农村,需要走一段路才能打到车,我一手抱着宝宝,一手拿着我爸的那件外套给她盖着。我爸陪着我们去搭车,一路上不停地唠
绘画是技术还是文化?如果是技术,那只需要心灵手巧就可以了,如果是文化,那就复杂了,包括自己的教育程度、对传统的认知与对文化的积累,等等。古人为什么一直强调画家的修养而不断地贬低“技巧”?就是要提升绘画的品格。当然,古人的话我们可以参考,但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而且这么做,却需要我们注意。说到修养,可以从古人的画论中看到它的重要性。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学不足,终不能妙。”这里的“识浅”和“学不足”,决定着书法家的品味和成效。“识浅”是修养,学不足,是学问。何以如此肯定?既是苏的学生也是苏的好友的黄庭坚说得好:“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缯卷后》)所以,在关于修养方面,读书可谓是最重要的一种,虽然它不是唯一的一种。但
《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老子云:“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些话无不都道出一个“忍”字的重要性。世事纷杂,做人不可随心所欲,无所拘束。要精明做人,成就一生,内心必须坚毅而决绝,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吃常人所不能吃之苦。忍,是一种修养和境界。1忍得了寂寞人生的冷遇,最过平常。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他认为万物的本真就是“寂寞”。立身处世,更多的时候是单打独斗,被生活细节咬噬,在无边的孤独中顿悟。寂寞让人的心静下来,不为周围的纷扰影响,更好地感知了生命,认知了自己。唐代的书生赵蕤,年少的时候饱读经典,精通《易经》,有辅佐帝王之才。但是科举考察的是孔孟之道,与他所学有些错位,考了几次都没考中
01 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