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
作者:一翁来源:南师国学堂(ID: NHJGXZH)历经世事,千帆过尽,方能明白“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人有所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圣贤”王阳明是有发言权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诫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 01忌摇摆不定成大事者,往往贵在坚持。哪怕在困顿之中,王阳明都从不轻易放弃,他始终相信坚持的人生才有意义。明朝的文官,无论出门还是在工地工作,都坐轿子。唯有王阳明坚持骑马,他认为这是锻炼骑术的绝佳机会,尽管路途艰险,仍坚持策马前进。“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人云亦云是庸人的兵戈,过于在意他人看法是庸才的武器。摇摆不定,将永远在弯路中循环,没有尽头。坚持本心,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品质之一。02忌自视甚高活到了一定岁数,很多人总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对看不惯的人或事指点江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放在男人身上同样适用。好男儿志在八方,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男人,需要具备诸多因素,除了必不可少的人脉,王阳明的七字真言同样重要。若是参悟透彻该七字的哲理,男人后半生的运势则会越来越好。究竟是哪七个字,具有这么大力量?都说男子欲成大器,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广大的人脉与钱,然而王阳明却认为,男人的后半生运势,靠的并不是钱和人脉,而是牢记七字真言,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脉和金钱。为此王阳明先生早在明朝时,就对此有了颇深感悟,他虽生在1472年,而传下的道理,依旧非常受用。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自小读书勤奋,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参加科举,夺得进士,从此踏足明朝官场。曾前后担任过,龙场驿丞,刑部主事官、庐陵县令、御史大人,巡抚大人乃至两广总督,且对人生哲学、军事、教
曾经有一位朋友问起:“我活了大半生,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做人是张扬一点好,还是低调一点好?”我回答他:“这世上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先甜后苦,另一种是先苦后甜。”“若你想要先苦后甜,那就低调一点行事,但是如果你想先甜后苦,张扬一点也无妨。”人活一辈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生当中,很多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珍惜自己的人生,便不能太过轻狂,做太多令自己悔恨的事情。毕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提示过我们:“人永远无法同时踏入两条一模一样的河流”。人生,是一段买不到后悔药可买的旅程,正如唐伯虎的《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1、年少可以轻狂,成熟则需要沉淀公元1739年,清代中期的重臣张廷玉完成了《明史》,比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两岁的唐伯虎,终于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