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减少可有可无的瞎忙,将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忙要忙到点子上,别让瞎忙害了你。人生可以忙,却不能瞎忙,要把工夫用在重要的事上。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和尚从早忙到晚,有一天他问自己的师父“师父,我每天都在忙,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呢?” 师父笑了笑,让小和尚把化缘的钵拿过来。师父先在碗里放满核桃,又撒进去大米,最后倒入水,钵满了。 师父又取来一只钵,这次先放入水,倒满水后再往里放核桃与大米,水就溢了出来。生命就像这只钵,若被细细碎碎的小事填满,每天虽忙忙碌碌,却也会感到焦躁不安。 人生可以忙,却不能瞎忙,要把工夫用在重要的事上。1. 经营好家庭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舒适幸福的家,是快乐的源泉。 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其它事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行动和执行力。思维方式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出身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的人生“逆袭”之路,就是从“底层思维”的改变开始的。底层思维一:吃独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面对利益的诱惑,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就是,吃独食。而这样独占利益却不与大家分享的人,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曾国藩早期在抵抗太平军时,认为有道义就能感召别人,必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便问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晚清第一重臣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但是30岁之前的曾国藩,也是一介庸人,甚至比大多数人更加平庸。在30岁之前,曾国藩有三大致命缺点: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是言不由衷,言辞虚伪。如此一个庸人,又如何改变自己、成就自己呢?两个字:自律。具体说来,曾国藩却是从几件平常事做起第一件事:写日记沈从文说过一句话:“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曾国藩30岁时,开始了克服自身弱点的征途,他从“写日记”开始。曾国藩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一件大事儿,风雨无阻,即便带军打仗,也坚持写日记,从不间断,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写。坚持,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保证“坚持”不变,曾国藩在“自律”之外又加上了“他律”。他特意将自己的日记分享给别人看,以此督促自己写日记。出差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