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 |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的意义》作者)
来源 | 认识管理
每一个职场打工人,都该懂点经济学,经济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普通人即使不做经济学的研究,也可以学一些经济学原理。学了有什么用?至少有这么几点用处:
1.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转的;
2.具备了经济学的背景知识,逻辑和认知,就不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误导;
3.学习经济学原理,能帮助个人在投资和创业时不走弯路。
01
经济学能干什么?
大家知道,经济学是唯一一门能颁发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诺贝尔奖会发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但社会科学只发给经济学。这意味着经济学也是像物理学、化学那样的“高大上”的科学。
我们一般人学习物理学基本上就学到高中阶段,高中之后,基本上全忘掉了,现在很少有人记得高中阶段学的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物理学、化学肯定是有用的,但是离普通人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它的门槛非常非常高。
但经济学不同,经济学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我们日常经历的。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很多人自认为是经济学家,好像经济学每个人都可以来做研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研究本身是容易的。
所以,要讲经济学能干什么?还是得从亚当·斯密讲起,因为是他发明了所谓的现代经济学。亚当·斯密所处的年代是启蒙运动时期,他代表的是苏格兰的经验主义的启蒙。启蒙运动的对立面是什么?主要是宗教,宗教那种固化的思维,特别是中国人不信教,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西方启蒙运动那种冲击力。过去,所有的事情你不用思考,因为上帝都告诉你了,你照做就行了。启蒙运动却说,不对呀,我们自己就可以产生道德,道德在我心中。其实,这些东西王阳明早就说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性比欧洲要早至少300年,王阳明的道德在我心中,是不用去求助外界的,不用去学习的,我自己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西方的启蒙运动说到底就是有了这么一个认识。
但是,它往下走了,我们却没有往下走。它往下走是说,人性解放了,可是人心里头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你怎么去遏制人恶的一面,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亚当·斯密的好朋友休谟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行动是受感情支配的,不是理性支配的”。那么,问题产生了,我们这个社会没了神的指引,走到哪里去了?亚当·斯密说走到市场去了,市场给我们人的本能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你不用去偷,不用去抢,你到市场上去生产,去交换,你就能得到你应得的东西,整个社会也变得更好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那么,亚当·斯密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人性。是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人性。所以,应该说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和我们的常识相关。自打经济学被发明以来,它就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座大厦,从常识升华,变得更加系统化了。所以,你看经济学的教科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科书,那么厚的一本都是数学公式,它是从常识发展出来的一个严谨的科学。
02
为什么普通人要学点经济学?
我们普通人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经济学有很多层次,普通人即使不用做经济学的研究,至少也可以学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学了之后至少有这么几点用处:
1.认识了市场经济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2.你有一些经济学的背景知识,还有逻辑、认知,你就不会被我们现在的这些网络大V给忽悠了,因为现在忽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3.和你的日常生活也有关系,特别是你做投资,或者做企业,做生意,学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反馈。
我们搞计划经济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困惑,那就是中国的外汇短缺。外汇太重要了,我们需要用外汇去买其他国家的机器设备,但我们的外汇总是不够。
怎么办?当时想的是可以把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抬高一点,认为这样就可以赚到更多的外汇。一个办法是高估人民币的币值——人民币更值钱了,就可以换来更多外币,英镑也好,美元也好,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外汇短缺问题。
但事实上,这么做的结果是,不仅没有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反而让外汇短缺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没有想到第二步——国外的消费者会做出反应,人民币币值高估之后,中国出口的东西就贵了,人家就不买了。只要不买你的东西,你就赚不到外汇。我们就进入一个下行循环。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来到1994年,我们进行了外汇改革,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一开始大家也害怕,说人民币这么贬值,那我们的外汇可能会更紧张了。但结果正相反,10年之后,我们愁的反而是外汇太多了。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反馈。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政策变动,政府的也好,公司的也好,人们会对其做出反应。比如公司制定一个奖励政策,员工就会对此做出反应,那么,公司在出台政策之前就要把这个反应给考虑进去。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incentive,一般翻译成激励。人对激励是会做出反应的。你给他奖励,他就会多干;你给他惩罚,他就会少干;有风险他就会避险。
第二,边际。
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举个例子,20年前我在北大工作,那时候还很年轻,我们觉得北大分的房子太小了,又是一楼,努力挣了挣,去买房吧,买到了西三旗一个偏僻的小区。但那时候高速路收费很高,只要过清河收费站就花十块钱,那时候十块钱还花得起,这么开下来,20多分钟到北大。后来有人说通勤的路,这个钱要减下来,不能收十块钱,要收五块钱,结果就因为五块钱的差距,那条路就开始堵了。
说明什么呢?说明有些人对高速路的收费是极其敏感的,可能中间有些人并不在乎五块钱,但是有一部分人是价格非常敏感的。你要是做生意,你的定价就是应该关注边际上那些人,而不是关注中间的那块人,极端的那块人,这是我们的边际的思维。你如果建立起来这套边际的思维,可以理解很多的现象。
第三,均衡。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均衡是怎么产生的,也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计算均衡,但是可以培养相应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现实世界的存在想象为一种均衡的存在。
价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胀固然不好,但价格下降也会伤害一些人。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就属于后一类,即所谓“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经常困扰老百姓和决策者。国家基本上每10年就会有一个关于农村的大政策,以前是新农村建设,现在是乡村振兴,就是要发展乡村。绝大多数人,一听到乡村振兴就马上想到大力发展农业。很多企业也响应政府号召,投入重金帮助乡村发展农业。
但是,这样做可能不但不能帮农村居民致富,而且会伤害他们。农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我们还有好几千万农户,农户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就不可能起来,而更多的企业去参与农业生产只会进一步压低农产品价格。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业是高度竞争的,农业的技术进步会压低农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价格。
我老家在江西省新干县,那里产橘子,以前橘子比较贵,但现在橘子满地都是。我有一次回老家,我舅舅给我拿橘子吃,说是他自己种的。我说你在哪儿种的呀?我们那一带是小平原,没有多少土地。舅舅说他东山里租的地。我说你在那儿种橘子,不怕别人偷吗?他就笑,说谁爱吃就吃吧,反正没人能吃那么多。我说有人偷了去卖怎么办?他说还卖不出工钱呢,没有人偷。现在橘子便宜,有时还不到1元1斤。农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农民之间的竞争因此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竞争。所以,在均衡状态下,农产品价格就上不去,农业就不赚钱。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什么?还是得发展非农产业。新干县过去十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完全是因为发展了箱包和灯具这两大行业,农业只是维持,而不是发展的动力。对我们的官员还有企业来说,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原理,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年轻人来说,学一些经济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对年轻人来说,比较重要的还是自己未来工作的前景。学了经济学之后,大家就会比较理性地去分析自己的优势,就是经济学所谓的比较优势。
我特别想举李雪琴的例子。她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学新闻传播的,从专业来说肯定是要做记者。她一开始也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还到纽约大学去留学。可她后面没有去做记者,虽然她自己说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但我觉得她心里肯定是做过比较的。
她误打误撞做脱口秀,最后发现自己在脱口秀方面的潜力还不错。而且,她还有北京大学毕业生知识面广的优势,所以她的脱口秀里有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在演艺界,这就是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比较优势。所以年轻人学会这一套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把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想得更清楚。
END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angye/7068.html
本文标签:姚洋 姚洋简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经济学的意义》作者姚洋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