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米利暗 夏颂 编辑|闫如意
谷爱凌夺冠全网刷屏了。
看着这个天才少女,有网友戏称:现在开始把自己培养成谷爱凌已经太晚,成为谷爱凌她妈或许还有点希望。
大家都很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完美”的女儿?
SAT(相当于美国高考)差20分满分,斩获斯坦福offer,滑雪、骑马、长跑、钢琴样样精通,昨天还拿下了冬奥会金牌,接下来的两项比赛,谷爱凌同样具备夺金实力……
在“羡慕”之余,各种关于谷爱凌家庭的八卦也喧嚣尘上。其中传播最广的一条莫过于:“谷爱凌她爸是谷歌第五号员工,身家上千亿。”
但很快本人的辟谣就来了。这位谷歌第五号员工前段时间的确晒出了和谷爱凌小时候的合影,但他只是和谷爱凌的妈妈约会过几年,而在此之前谷爱凌就已经出生了。
实际上,与其忙着问谷爱凌的爹是谁,谷爱凌身后真正值得人敬佩的,还是一路陪伴着谷爱凌,给予了谷爱凌最多支持的妈妈,谷燕。
即便是和女儿谷爱凌相比,谷燕的人生也一点也不平凡。
1998年的《中国科技信息》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从华尔街到中国——谷燕和她的风险投资事业》,介绍了谷燕女士的职业发展历程。
谷燕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北大时,谷燕就是著名生物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专家之一——沈同教授的关门弟子;
〓北京大学校友网的贺信,证实了谷燕是北大1981级化学系校友。推算起来谷燕女士应出生于1963年
22岁赴美留学,获澳本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生物学硕士,毕业后曾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医学院生物遗传实验室主管;
如今谷爱凌的多栖发展,或许在母亲身上就早有影子,谷燕从生物学跳到了金融领域,入读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工商行政管理(MBA)硕士学位。
毕业的时候,有12家机构抢着要她,谷燕成了全班拿到最多工作机会的学生。
谷燕女士毕业后进入了雷曼兄弟投资公司,处理包括公司上市、合并和借贷的业务,金额上亿。《华尔街日报》还曾将她主导的一笔13亿美元的交易做成特别报道……
谷燕女士在采访中表示:从事这个行业的动力之一,就是用自己所学,让中国变好一点。
1993年,谷燕在华尔街最著名的雷曼兄弟公司供职时,曾经为中国成功运作了一笔2亿美元的贷款。
这是中国金融界在美国华尔街成功进行的第一笔商业贷款。
至此,谷燕女士的履历已经十分清晰了。
18岁上北大,不仅是学霸,她也在学校里担任短道速滑队的队员和教练。
22岁留学美国,读完两个硕士,从生物领域转战金融领域,成为华尔街金融公司高管。
40岁上下生下谷爱凌,高质量男友一个换一个。
谷燕早年就在采访中表示“爱凌的爸爸是哈佛毕业”,再加上这次新闻中的谷歌五号员工前男友。
在谷燕身边,从父母到丈夫、前男友再到女儿,没有一个等闲之辈,而谷燕女士自己事业有成,还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女儿。
面对这样的人生轨迹,有网友惊呼:“比起谷爱凌,我更想成为谷爱凌她妈。”
谷燕女士以一己之力破除了诸多加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
高龄产妇生下的孩子,身体瘦弱不健康?
你看看活蹦乱跳,精力、意志力、自驱力爆棚的谷爱凌;
单亲家庭父爱残缺,没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爱?
你再看看谷爱凌,阳光开朗、落落大方;
职业女性无法平衡家庭与工作?
再看看谷燕女士是如何为爱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花费几千万送女儿学习滑雪,在女儿和自我成就之间游刃有余……
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谷爱凌?
或许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先把自己变成谷燕。
2002年11月,谷燕的妹妹凌车祸意外身亡。
不到10个月后,女儿降临到了谷燕的人生中,她为女儿取名爱凌,名字里是想念,也是爱的延续。
如何教育谷爱凌,当时的谷燕未必清晰,但有一点很清楚:
她不希望谷爱凌成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当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完人”的是谷燕,甚至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走过这条路,这种追求或许能让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太辛苦,太束缚。
因此,当6岁的谷爱凌因为父母的高学历,表现出对斯坦福大学的渴望时,谷燕第一反应并不是欣喜,而是年幼的谷爱凌未必理解,却可用一生的安慰:
“你不必需要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你自己特别喜欢,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童年的谷爱凌,用她朋友的话说是:
不怕累,不怕疼,特别积极、乐观的状态,一团火焰在围绕着她。”
谷燕一直呵护着这团火焰,让它一直熊熊燃烧。
她允许谷爱凌有各种模样,让她去体验生活中的一切。她可以像只小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也可以像只鸟儿,在滑雪场上飞翔。
滑雪之外,谷爱凌还酷爱长跑和篮球,钢琴、芭蕾、体操、瑜伽、攀岩,谷燕也会让她一一尝试后再做选择。
谷爱凌选定了,谷燕就尽力帮她实现。
在诸多兴趣之间行走,谷燕会尽可能帮女儿保持学习热情,她会告诉她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把眼前面临的问题一点点拆解解决。
谷燕从未公然展现过自己的滑雪实力,但从纪录片中可以发现,谷燕可以迅速且准确找到谷爱凌的问题的所在,却几乎不下定义,而是引导谷爱凌自己说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
〓 红框部分是谷燕说的话
谷爱凌曾开玩笑说,自己的人生一半在车上度过,司机一直是谷燕。
以前,谷燕的车里总是准备着三套衣服,因为谷爱凌踢完足球要去跳芭蕾,跳完芭蕾还要弹钢琴,在车上换衣服是日常。
为了支持谷爱凌滑雪,每到滑雪季的周末或节假日,谷燕都会开四个小时的车送女儿去滑雪、训练,每天往返要八个小时的车程,谷燕开过了十几个雪季。
谷燕用18年的时间,为谷爱凌搭建的是一套生活基本法:
要勇于尝试,去自由、丰富、快乐地生活。
不好胜的人,难抗比赛压力,但好胜一旦过度就会成为对自己的折磨。
做出这个抉择,几乎也把谷燕的责任推到了一个顶端——
让谷爱凌做普通学生,代表着谷爱凌无法加入职业滑雪训练中,只能以个人运动员的身份参赛,这也使得谷燕不再仅仅是一个妈妈,她还是谷爱凌的经纪人、投资方。
我们见过太多父母插手孩子人生,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谷燕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未被欲望沾染的母爱是一种什么形态——
撑起一把保护伞,而不是设立一个保护网。
这样陪伴和安慰,让谷爱凌的成长从未孤独。
如谷爱凌13岁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知道,全世界的小孩儿都觉得,自己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但我是真觉得,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对不起别的妈妈,但我的妈妈比你的好。”
当然,竞技体育,永远离不开对赢的渴望。几乎所有运动员都面临着,如何与自己的好胜心相处的问题。
不好胜的人,难抗比赛压力,但好胜一旦过度就会成为对自己的折磨。
这是一道专属于世界级运动员们的精神难关,家人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近5年里,谷爱凌也不断面对这座高山。
13岁时,谷爱凌第一次参加成人组比赛,结果比赛第一天,就摔在了赛场上。
回到住处,谷爱凌就病倒了,发烧到40度,嗓子疼到坐在妈妈的腿上哭。
第二天,身体刚好一些谷爱凌就抱着电脑研究之后的大跳台比赛。谷燕安慰她,她倔强地反驳道,「比赛的时候人家不管谁跳过没跳过。」
谷燕,是拉住谷爱凌好胜心的缰绳。
这次的北京冬奥会,谷爱凌是唯一一个参加三个项目的运动员,她夺冠的大跳台自由滑,是中国第一次参赛。
为了备战冬奥,她着急提高自己,在挑战跳3米时撞到了墙上,委屈不甘各种情绪扑面而来,她对教练说“我不敢和妈妈说话”,她怕自己会忍不住哭出来。
到了酒店和妈妈通话时,她烦躁,却还要逞强做大人,满嘴轻松:“因为高度是我的优势,我觉得自己练习也应该练习这个高度。”
谷燕语气一如既往稳定,瞬间安抚了谷爱凌的烦躁。
她说:“直跳就是很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到那个时候你一定会做得很好。”
而到了2022年,谷爱凌期待了的冬奥会上,面对失误,谷爱凌的反应只是耸肩一笑。
很多人用谷爱凌这种轻松态度与前几天朱易在花滑赛场上的哭泣作对比:
在前几天的冬奥花滑比赛中,同是国外长大,为中国而战的运动员朱易出现失误并摔倒,赛后,朱易走进混合采访区流泪说:
“我知道每个人都在期待我的表现,我很想向他们展示我的能力,很不幸的是,我没有做到。”
或许并非朱易实力问题,而是她身上承担的期待和压力,超过了她对竞技运动的享受——
7岁那年,父母带朱易去看花样滑冰比赛,点燃了小姑娘对滑冰的热情。2009年,她开始学习花滑。
但作为科学家的父亲,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希望女儿将来能打破欧美强手长期对花滑项目的垄断。父亲眼睛里闪动着泪光,成了朱易奋力争夺冠军的动力,却也成了束缚住自己的绑绳和压力。
大赛面前,她难以调整心态,连连失误,泣不成声。
再回到谷爱凌身上。
谷燕对谷爱凌的期待,从来不是某一项成绩,而更多是品格。
她将很多的选择权交到了谷爱凌手中,充当了一个优秀的建议者和旁观者,也并没有全然不管,而是在谷爱凌需要的时候,给予自己能给予的一切。
从一开始,她未曾将谷爱凌作为自己的附属,而是一份礼物,一份陪伴,如她所言:
“你长大后不用感谢我,你一点都不欠我的,我谢谢你就行了。”
这是一个足够强大, 足够温柔的母亲才能发出的感言,她温柔细腻却又强大独立。
不追求一个“完美”的天才,把生活还给孩子,重视快乐和学习的能力,培育出一个健康的人格。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qinzi/4129.html
本文标签:谷爱凌 谷爱凌简介 谷爱凌个人资料 谷爱凌的家世 谷爱凌的父亲个人资料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