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戴逸:中国历史学家,中国清史学科的奠基人。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
文 |戴逸
康熙后期问题也多了。一方面儿子太多,二十多个儿子抢帝位抢得一塌糊涂,抢得康熙都哭,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闹得很厉害;另一方面官员贪污,吏治败坏。康熙时的官饷很少,也是低薪制,三藩之乱时全国知县不发俸银,要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于是搜刮加剧,后来逐渐好转。
雍正上台,我们不管他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对此学术界分歧很大。我认为他是非法的,但他上台后确实是厉行改革,严厉惩治贪官,成立会考府,就像我们今天的反贪污办公室。雍正还从制度上进行整顿,实行高薪,耗羡归公,设养廉银等。没有雍正的改革,乾隆难以为继,所以应当肯定雍正的功劳。虽然雍正与准噶尔打仗时,没有打大胜仗,但是他在改革内务上很有成绩。雍正以后,国库的存银逐渐增加,国家有钱了。
从雍正上台一直到乾隆四十多年,这一段是康雍乾盛世的后期,也是最高峰。一个是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两次平准,一次平回(维吾尔),完成全国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大的功绩。经济上又继承了康熙的有关政策,军事上向周边移民。中国从康雍乾开始移民的方向不一样了,中国从前历史上的移民都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长江流域向珠江流域移民。
康雍乾时期人口极度增加,移民向四面八方移动,中原地区是核心,向南移民、向西移民,很多新疆移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还向东北移民。
东北在清初时人口极少,南怀仁记载他跟康熙到松花江去,一过铁岭,全是大森林,遮天蔽日,铁岭在辽宁省,吉林、黑龙江也都是大森林、大沼泽地,所以生态环境清朝一朝破坏得很厉害,森林都被烧光了。所以我们有一卷生态志,要写一写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工作是很艰巨的。农业上,乾隆大兴水利,有一次黄河青龙岗决口,花了两年才堵上口子,用了半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不惜工本。
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农业、关心农业,档案馆里保存着粮价雨水条子,每一年每个月各个县都要上报各地下雨几寸,粮食价格多少,大豆多少钱,米多少钱,小麦多少钱。我想把这部分档案全部整理出来,这是大范围的经济和气象资料,全世界没有这么大范围、长时间的资料,这都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乾隆时期经济上的繁荣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朝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记录最高没有超过八千万人,当然实际人口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亿。
清朝就不一样,乾隆六年(1741)人口为一亿四千多万,这是正式统计,比较准确,乾隆末年人口三亿,道光时有四亿,道光以后一直打仗,到民国时期也没有增加。明朝以前,中国粮食的生产能养活不到一亿人,到乾隆时养活三亿,粮食生产增加一倍多,这还不算历史上最高水平吗?农业国的经济就是看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多了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我认为清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汉唐。唐朝是八千万人口,汉朝最多是五千万人口,只能生产养活这么多人的粮食,而清朝有养活三亿多人的粮食,所以经济发展水平肯定超过汉唐。
在世界上有两种统计,一种说当时中国的农业产量占全世界的32%,比当时全欧洲生产的粮食还多;还有一种说法是占当时全世界的24%,差不多占四分之一。究竟哪一种准确,我现在也没法判断,将来我们写的时候能不能把它搞清楚?究竟当年的GDP是多少,这个工作也是比较难的,但不妨做一做。
当时清朝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工农业的产值全部超过当时的欧洲,就是当时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加起来还赶不上一个当时的中国。当然那时他们的人也比较少,全欧洲的人口到不了三亿,特别是英国、法国,人均生产水平比我们高、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走在我们前面,但是那时他们还没有经过产业革命,产量的增加还很有限。
当时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的经济大国,这个资料是我从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上找到的,他说的也不一定可靠、准确,但他是有根据的,是引用了一个统计学家的研究。
为什么中国有康雍乾盛世的到来?一个是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外的接触增加了。尽管中国当时实行闭关政策,不和外国接触,但是实际上做生意的商人、传教士到中国来得很多了;中外贸易也达到很高水平,丝茶出口量很大,白银大量输入。有一本书《白银资本》,说当时全世界有二分之一的白银输入中国来了,中国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另外,雍正改革也使得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制度有所改进。但是所谓盛世繁荣,不能光看到盛世,不能光看到繁荣,要看到繁荣下面掩盖的阴暗。如果跟当时世界的其他国家相比较,虽然我们国家的GDP相当高,但是我们仍然是封建国家,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专制主义,传统的阻力非常大,难以前进。所以,尽管GDP相当高,但后续的发展劲头就差了,表现在专制政治太强大,人民没有权利,不像欧洲出现了市民阶级,掌握了一部分权利,逐渐向中产阶级发展。
另一个是闭关自守。全国人民不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虽然已经与世界开展了规模相当大的交流,但是不允许老百姓接触外国人。
再一个是重农轻商,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不保护、不奖励工商业。特别是思想统治上的高压政策,“文字狱”搞得大家都不敢谈现实,不敢谈政治,不敢谈进步,不敢谈自由,也没有自由。
另外轻视科学,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这样一些阴暗的东西阻碍着中国前进,使中国没有持续前进的动力。而当时西方的英国,生产发展阶段是处在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朝气蓬勃,一日千里。中国却停滞在那里。
所以康雍乾是发展到高峰,又跌落下来,也必然要跌落下来。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就无法突破封建制度的框框。
那么,当时中国有没有前进的可能呢?也不能说没有。因为历史就是不断给人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就看你怎么选择。当然,如何选择也不完全决定于主观的因素,也决定于客观氛围、环境、条件。清朝有选择的机会,比如闭关政策。由于闭关政策,中国人被限制不能出洋,不能了解外国,但是也不是说没有机会突破。
科举制度也是如此。当时很多人觉得科举制度很不好。当时的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都反对科举制度,包括许多大官都说科举制度不好。但是改革不了。舒赫德曾经上奏折提出取消科举,后来被鄂尔泰驳斥。这个问题引起过争论,乾隆皇帝也没有改革。
如果舒赫德的意见占了上风,真正能把科举改一改,或者能把通商的口岸多开一点,跟外国多接触,对中国是不是有好处,当然今天很难说,我们也不能注重历史假设。
但不管怎样,它是有机会选择前进的,清朝没有前进,就是历史的惰性。所以,传统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沉重的负担。背着一个很长远的传统,往往改革和前进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