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要是问现在的家长,关于孩子教育,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多半回答都是:孩子不爱学习,不愿学习,不会学习。
写个作业,左顾右盼,东拉西扯,磨磨蹭蹭一直写到半夜。
看会儿书,人坐不住,心静不下,走神走不停,注意力不集中。
一上学就闷闷不乐,一翻书就昏昏欲睡,一考试就郁郁寡欢。
这些问题,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
情节严重的,老父亲口吐白沫,老母亲眼冒金星。
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定有人向你诉过苦。
孩子“厌学”,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首先要引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乐趣。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宋代大儒朱熹解释道:“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
只要喜欢学习,学习就很简单。
可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改变”,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妨鼓励孩子,从专心读好一本书开始。
毕竟,喜爱阅读一本好书,足以改变孩子的当下和未来!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深深认同,应该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
但是天下藏书千千万万,到底选哪一本书来读呢?
在全国各地众多名校校长、骨干老师看来,这本书必定是《论语》。
想看《论语导读》,文末有惊喜
2018年,《论语》即被教育部列为高考必读书目。
在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先生看来,这本书肯定是《论语》。
他曾经加以总结:《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论语》这本书,足够重要。
钱穆先生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这本书,足够有趣。
杨绛先生说:“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说的是一句话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论语》这本书,足够有用。
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
如果说孩子有所谓“起跑线”,那么我们相信:
中国孩子只有这一条起跑线,它就是《论语》。
01 学语文: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教科书”
在古代,想要科举及第的考生,肯定会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
在今天,《论语》仍然被认定为小学、初中、高中规定的必读书目。
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中考、高考已经进入“大语文”时代,语文的重要性稳居第一。
与此同时,阅读理解、大作文、小作文,分数占比也越来越重。
而出自《论语》的章节语句、思想观念,始终都是考卷上的重点,仅高考就考过不下40次!
出题人不仅希望学生熟读《论语》,更希望学生能透彻理解《论语》。
“居敬而行简”,为何优于“居简而行简”?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到底有何深意?
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为什么?
如果不了解《论语》,这些高考语文题,就会成为学生的“送命题”。
毕竟,考场上多得一分,门槛前超过千人。
一道高考题,一句《论语》,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今天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典故,就有100多个出自《论语》。
孩子的认知是直观的,而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情境,就是孩子阅读理解最好的“老师”。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还有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克己复礼……
还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闻一知十、循循善诱……
还有文质彬彬、当仁不让、三思而行、后生可畏……
《论语》作为基本经典,融化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活跃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不仅是一本“词典”,还是一本“诗典”。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切如琢,如琢如磨”,就问你引用频率高不高?
读《论语》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文史知识,还能陶冶孩子的审美能力。
鲍鹏山先生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美。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包括《论语》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然后再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教给孩子,那么无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形而下的生活层次上,就会形成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和气质。”
做题只是十年八年,做人却是一生一世。
熟读《论语》,不仅能拿到中高考的“加分券”,还能握住一辈子的“指南针”。
一部《论语》,兼顾德育、智育、美育,堪称“素质教育基地”。
02 学礼仪:教育孩子言行有礼的“说明书”
为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
然而缺少了引导和约束,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任性。
许多人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懂事,不如以前的孩子有礼貌。
这不是因为孩子本性顽劣,而是他们缺少一本真正可靠的“行为手册”。
古往今来,中国人始终认为,孩子从小就要学“洒扫应对”,学“待人接物”,学“礼”。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孩子先要学习“礼”,才能顺利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知“礼”、行“礼”的人。
《论语》中还提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大意是:只讲恭敬而不知礼,就会劳倦不安;只讲谨慎而不知礼,就会胆怯懦弱;只讲勇敢而不知礼,就会违规闯祸;只讲直率而不知礼,就会偏激伤人。
在《论语》中,孔子的“礼仪教育”涉及方方面面。
想看《论语导读》,文末有惊喜
吃饭睡觉,孔子倡导:“食不语,寝不言。”
衣着穿戴,孔子认为必须适应场合、适合身份,强调“君子正其衣冠”。
甚至连睡觉的姿势、居家的神态都要合乎礼仪,讲究“寝不尸,居不容”。
也就是,睡觉时不直挺直四肢僵卧,居家时要从容自处,不像待客时那般严肃。
鲍鹏山先生说:“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确实如此。“礼”,让人正派,让人规矩,让人温润如玉。
而小孩子学礼,最平易的、最亲近的,就是从《论语》学起。
03 学做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南针”
网上,一个女孩称自己因父母送外卖而被同学嘲笑。
这些同学不仅在她的书包上画乌龟,还写下刺眼的红字:
“穷鬼,一家送外卖,滚出二班。”
对于被嘲笑的女孩,这句话可能会是一片浓重的阴影,笼罩整个童年。
而对于参与这场嘲笑的其他同学,来自社会的灰尘也已经落上了他们年幼的心灵。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勉强孩子做题,是家长没有办法的选择;引导孩子做人,才是每个家长最深的期盼。
心理学上认为,5岁至15岁,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孩子的人格与人品,往往在这个时期就能定型。
让孩子“学做人”,不能轻视,不能拖延。
若要问,如何“学做人”?答案,就在《论语》里!
鲍鹏山先生说:“《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
回到上面提到的那则新闻,女孩因父母送外卖而被同学嘲笑。
《论语·学而篇》就讲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意思是: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富有而不骄狂自大。
因为,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真正的贫穷是品行的贫穷。
对于君子来说,还应当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
假如不那么裕富,依然能够让自己活得快乐;
假如比较富裕,依然能够用“礼”来约束自己。
《论语》中的那些篇章,句句金科玉律。
从近处看,能指导孩子会说话、爱思考、会学习。
往远处看,能启迪孩子辨是非、知善恶、明得失。
从小接受“向善”“向上”的教育,才能成长为品行端正的人,度过幸福的一生。
04 中华文化“源代码”,启蒙教育“必修课”
几千年来,《论语》一书,始终是中国人修身齐家之本、安身立命之根。
鲍鹏山先生曾经谈到:“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既然读《圣经》也可以成为好人,为什么一定要读《论语》?我当时有点生气。我说,读《论语》读《圣经》都可以让人成为一个好人,区别在于,学《论语》认同的是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
他进而指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孩子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孔子;他们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依据。《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鲍鹏山先生研习《论语》三十多年,讲授《论语》三十多年。
他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善品堂国学院副院长。
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卫视《新杏坛》等栏目主讲嘉宾。
他出版过《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等30多部“畅销+常销”的人文著作。
他在《光明日报》《中国周刊》《美文》《儒风大家》等多家杂志撰写专栏,作品入选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