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叶寒
众所周知,李白很狂。
平素不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要不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对自己的人也好,诗也罢,简直自信心爆棚。
仿佛上天入地,再无敌手。
能让李白心甘情愿服软的人,可不多。
唐朝的崔颢是一个,一首《黄鹤楼》,让李白也只能无奈搁笔。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是另外一个。
01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有一天,李白写了两首《长相思》。
其中第二首,李白可是满意得不得了。诗作如下: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尤其是结尾两句,“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最是自得。
他洋洋得意,自个儿欣赏不够,还要专程把诗作寄给妻子。
满以为会得到妻子崇拜的眼神、夸奖的话语。
谁知妻子看后只回了他一句:
君不见武后诗乎?“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白瞬间蔫儿了,再无之前的得意。
这让李白也甘拜下风的两句诗,来自武则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最温柔的一首情诗;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所有诗作里最特殊、也最为后人瞩目的一首。
02
故事还要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说起。
这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轰然崩逝,享年52岁。
按照当时的惯例,他的那些既无子女,又无特殊才干的妃嫔们,多被安排到尼姑庵或道观中。
任凭她们如花的容颜,在寂寂的青灯古佛中,慢慢褪色凋萎。
26岁的武则天,也在其列。
感业寺,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对认了命的人来说,那是一个难得的清静之地,不必再尔虞吾诈地争斗了。
可对武则天这样一个心比天高、从不愿被命运摆布的人来说,那里晦暗,煎熬,寂寞,绝望。
并不曾蒙受多少太宗恩宠的她,却要为他做一辈子的“未亡人”。
什么叫未亡人?
活着的人,等着死去。
日日照镜,她看着镜中的自己。
脱去了少女的青涩,有了成熟女性的风姿与妩媚。
正是最好的年纪,可寺庙清冷,古佛寂寂。
余下漫长的20年、30年、40年、50年,一眼便望到了头。
凭什么?她不甘心呀!
03
就在这时,她想起了那个与她有过一段情愫的新帝——唐高宗李治。
几乎是怀着孤注一掷的绝望,也怀着热烈焦灼而忐忑的希望,她写下了这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又是一年暮春时节了。
感业寺里是一如既往的寂寞。
也许是大把的时光无从消磨,近来,我总是频繁地想起你。
想起那时你在我耳边,所有的温言软语,山盟海誓。
神思总是恍恍惚惚,魂不守舍间,枝头那红色的花儿,竟也看成了绿色。
唉,倘你不相信我对你日日思念流泪的情意,就请来看一看吧。
开箱看一看曾经我最爱的那条石榴裙,如今,它已是斑斑泪痕。
一个女子所有最深沉的爱,最苦涩的痛,最焦灼的等,与最凄切的寂寞与哀怨,便都在这短短28字里了。
便都在这昔日光彩照人而今却深藏箱底,贮满了思念与眼泪的石榴裙里了。
这是多么决然果敢且毫不掩饰的诉说,又是多么百般计量后欲语还休的邀请。
“请你来看一看我,看一看你昔日的爱人吧!”
“请你来拯救我,于这无边的茫茫然岁月吧!”
04
接到这封信,看到这首诗后,李治果然来了。
昔日沉寂的情意,被武则天诗里的柔情似水,一一唤醒。
他好像一束光,明媚的,温暖的,将晦暗樊笼里的她,照亮。
许多年以后,他缠绵病榻,而她则大权在握,眼看着便将成长为下一个长孙无忌。
裂痕,猜忌,疏离,在他们中间潜滋暗长。
曾经的柔情蜜意,在权力面前,终究败下阵来。
他或她,都不是为爱肝脑涂地的人。
当初武则天被送往感业寺,李治不是不知晓,但也仅此而已。
如果不是那一首诗,他未必还能记起年少时那段不太光彩的爱恋。
而武则天,在写下那首诗时,又何尝不是带着引诱与算计?
他的爱,是有所保守的,收敛的,百般考量的;
她的爱,也是带着计较的,谋划的,苦心孤诣的。
但,谁能说他们之间,就不是爱?
带着谋划的爱,有所保守的爱,夹杂着权欲、爱欲的清醒而理智的爱。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时年82岁。
临死前,她留下遗愿,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
有人说,这又是武则天的高明算计了:
以儒家的“夫为妻纲”,堵住天下骂她的悠悠之口。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女子在生命的最后关隘,蓦然醒觉:
曾有那样一个人,在她最落寞晦暗的时刻,如救世主一般,照亮她全部的天地。
于是,生同衾,死同穴。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