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275 人参与  2023年05月01日 11:22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马克思主义既注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挖掘,也注重对非西方文明进行研究;既注重对物质生产进行研究,也注重对精神领域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人类的思想精华,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产物、人类智慧的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源泉,也是全人类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

从莱布尼茨的《关于中国哲学问题致雷蒙先生的信》到谢林批判黑格尔将中国自然哲学改造成逻辑学,再到费尔巴哈哲学等,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进行过多次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也被一再挖掘与呈现。而批判继承莱布尼茨、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等哲学思想,且广纳世界文化精髓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来看,与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丰富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本思想有共通之处。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宗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思想观点的深意,阐释了《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也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吕氏春秋》)等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与我国古代哲学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就唯物论思想而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契合马克思主义中世界是物质的统一这一物质观。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等观点呼应马克思主义中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等唯物论思想。

就唯物辩证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非阴阳判离,各自孶生其类。故独阴不成,孤阳不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等具有一定相通性。

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看,我国各个朝代都有“实事求是”观点的呈现,例如汉唐时期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凡论事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等认知,宋朝有“必践于实而不为空言也”等观点,明朝有“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德性之知,必实以闻见,乃为真知”等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凝聚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体现中国人民精神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两者的契合性或重合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些古人思想观点来呈现,还需秉持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间的契合性或重合性。

中国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包含精忠爱国、舍生取义、艰苦奋斗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革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本质与追求和具有鲜明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以扬弃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追求、道德理念、行为准则等的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重合性。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洁情怀,“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的坚毅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员修养要求具有一定重合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一定契合性或重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融合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我国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有很大的同向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与我国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具有共通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其一,进一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共通性的思想资源。例如,挖掘“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等观点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采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用来阐释、论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义。其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坚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例如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与“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天人合一”,既可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又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表现出的诸多特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其三,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平、开放、包容的世界贡献力量。例如将“君子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思想观念,贯彻于外交理念之中,在彰显中国智慧的同时,推动国际关系沿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  腾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4月27日第3版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7032.html

本文标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