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六月安夏
来源:老子道德经(ID: LZDDJ-1)
遇事的心态,决定处世的格局。
《周易》有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得失荣辱,都藏于其中。
说话有分寸,行事有耐性,做人讲原则,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管住嘴、耐下性、守住心。
01
逢人管住嘴
《小窗幽记》有言:“一言可以纳福,一语也能招祸。”
口乃祸福之门,语出不慎,很容易招惹祸端,最终自讨苦吃。
祢衡为三国名士,才高八斗,却屡屡口出不逊。
建安初期,许都群贤云集,但祢衡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他讥讽荀彧相貌好适合帮人吊丧,羞辱赵融只配看厨房,并戏称孔融是他大儿,杨修是他小儿。
后来他先后在曹操、刘表手下做事,但均因出言狂妄,受到冷待,并最终被送给江夏太守皇祖。
可即便如此,祢衡依然死性不改。
有一次,皇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却出言顶撞,令其当众出丑。
皇祖气不过,呵斥了几句。这下祢衡愈发恼怒,说皇祖是“死老头”,并骂骂咧咧。
皇祖闻言彻底恼怒,当下便命人杀了祢衡。
《易经》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运气好的人,都懂得管住嘴巴,而平庸之人,则往往多嘴多舌。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高僧,如何才能修得人生的至高境界。
高僧笑了笑,闭口不言。
这人不解地追问:“此为何意?”
高僧回答:“管住嘴,就是修行的开始。”
曾有人枚举世间所有“不言”:
谣言谎言,不如不言;他人是非,不如不言;虚伪之言,不如不言;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生活中多的是“不该说的话”,越是话多,越容易陷入困境,止步不前。
倒不如适时沉默,谨言慎行,才能让自己避祸就福,平安顺遂。
02
遇事耐住性
晚清翁同龢曾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遇事的心态,决定处世的格局。
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
真正厉害的人,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最终才能稳得住局。
被称为“千古圣人”的王阳明,曾经历过一次生死危机。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奔赴前线,不畏生死,用了仅仅43天时间,将宁王擒获。
但他的功劳,却引发朝臣的嫉妒,小人的陷害。
有人诬陷他是宁王同伙,也有人说他的功劳太大,显得君主无能。
甚至有人建议,将宁王朱宸濠释放,让明武宗亲自擒获,以示天威。
眼见朝中又将掀起一场腥风雨雪,换做常人,定会惊慌失措、如临大敌,但王阳明并没有。
他先是找到宦官张永,把宁王交付于他,将功劳全部归功到武宗名下。
之后,他悄悄搬到冷清的寺庙,不再过问朝中之事。
时间久了,天子平息了怒气,他也证明了清白。
有人评论说,这场教科书级的“化险为夷”背后,藏着王阳明“耐得住”的处世智慧。
后人更是称赞他:“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
真正的高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狂风骤雨之际,他们平静以对,身陷囹圄之际,他们亦不慌张。
正如有句古话所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戒骄戒躁,谋定后动的人,必将厚积薄发,指日成功。
鬼谷子有言:“立志乃成事之基,沉稳乃做事之本。”
耐不住性子,沉不下心气的人,很容易进退失据,招惹灾祸。
倘若平心静气,潜心修炼,生活自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想要的一切。
03
处世守住心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弟子问禅师:“师父,如果千万种景象,同时出现在您的眼前,您会怎么办?”
禅师笑着回答:“黑的不是白的,红的不是蓝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在里头。”
弟子疑惑不解。
禅师见状,继续说道:“我既不黑,也非白、红、蓝,它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受其困扰,保持自我的清明。”
守心不移,忠于自我,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北宋年间,赵概曾与任欧阳修同在政务院为官,并任其上级。
出身忠义世家的他,为人公正,恪守原则,对朝廷鞠躬尽瘁。
可就是这样一位忠贤之士,却屡遭欧阳修的明嘲暗讽,甚至私下里,被多次参奏。
但赵概却未因此改变初衷,而是向仁宗推荐欧阳修,并让出自己的职位,一心为国。
直到有一次,欧阳修因亲族获罪,遭受牵连,惹得皇帝勃然大怒。
周围人借机提醒赵概,说不妨借此机会,参奏一本,出口恶气。
但他依旧立场坚定,绝不以公谋私,并多次为欧阳修上书说情。
虽然赵概的意见终未被采纳,这份赤诚和坚定,却让他与欧阳修成莫逆之交,并赢得所有人的钦佩。
王阳明曾言:“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为外物所动,总能恪守初心,做好自己。
正所谓“守心,是成就人生的金钥匙。”
任凭世事纷繁,境遇顺逆,只要坚持原则,终能修得福报,苦尽甘来。
***
《菜根谭》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在人生中体悟,在成长中磨炼,才能洞见真谛,得到幸福。
逢人管住嘴:咽下多余的话,才能躲掉无谓的祸。
遇事耐住性:忍住一时的气,才能稳住眼前的局。
处世守住心:握好心中的尺,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jiaoyu/8462.html
本文标签:做人的道理人生感悟
ID:liu_me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