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诗词世界
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
仁宗求才若渴,“制策”考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某一天,宋仁宗兴奋地走进后宫,对曹皇后说:“我发现了两个宰相之才,可以留给子孙们用!”
仁宗说的两位未来的宰相,就是苏轼、苏辙兄弟。
青年才子,名动京师,前途不可限量。
可历史上,苏轼从未担任过宰相,那么,是什么让他错失了在政坛上大展拳脚的机会呢?
这一切,都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01
1079年,苏轼从徐州被调到湖州,担任知州。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按照惯例,他要给皇帝上一封谢恩的奏表。
内容嘛?
无非是“皇恩浩荡”,“天下承平,我一定好好干”,诸如此类的话。
彼时,宋仁宗早已去世。
皇位传了两代,传到了宋神宗手上。
写文章,对苏轼来说,是小意思。
拿起笔来,一封《湖州谢上表》新鲜出炉。
没有多想,苏轼呈了上去。
在苏轼看来,这是一次例行奏表,太过寻常。
可是,有人却蠢蠢欲动。
在御史台,一个御史将《湖州谢上表》翻看数遍,其中有四句话吸引了他的注意。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他眼中放出了光,这不就是罪证吗?
新进,指的就是宋神宗任用的变法人物。
“新进”让变法人物不大舒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新进认为是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
可变法是宋神宗钦定的,指责新进,就是蔑视皇帝。
很快,他草拟了一份弹劾书呈了上去。
在御史台,一个叫舒亶的人,又在苏轼的诗中,找到了“罪证”。
苏轼有一首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诗中关于青苗贷款,还有燕子与蝙蝠的争论,都是藐视新法,是不忠于君。
舒亶也写了一份弹劾表章,附上苏轼的诗集,一起呈了上去。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李定也没闲着。
他也上了一道表章,陈述了四个理由,得出结论,苏轼无礼于朝廷,理应处死。
几份弹劾苏轼的奏表摆在了宋神宗的面前。
宋神宗有点懵:“不会吧。”
可是, 几个人同时弹劾,不能不处理。
宋神宗做了决定:“派人到湖州去,免去苏轼的官职,押解到京城来受审。”
02
苏轼要被免职了?
消息传开了。
第一个行动起来的人,叫王诜。
王诜是苏轼的好友,喜爱书画,还帮忙出过苏轼诗集。
王诜还是驸马,娶了英宗之女蜀国大长公主为妻。
得到消息后,王诜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派人去通知苏辙。
苏辙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
苏辙收到消息,赶紧派人去湖州告诉苏轼。
逮捕苏轼的官员和兵吏已经出发,或因故耽搁在路上。
苏辙的使者先到一步。
得知消息的苏轼,愣在当地。
为什么要免职?什么罪名?
使者无法回答。
很快,皇帝的使者也到了,他们要将苏轼逮捕到京城。
此时,距离苏轼到湖州任职,只有三个月。
太守府乱作一团,苏轼思考再三,穿上官服,面对使者。
他态度诚恳:“我犯了死罪,容我和家人好好告别。”
使者名叫皇甫遵,他很温和:“没那么严重。”
皇甫遵人不错,允许苏轼回家与家人道别。
回到家,苏家人已经哭成一片。
苏轼不是一个人,是一大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家人苏轼有什么好歹,他们也凶多吉少。
夫人王闰之也被吓到了,哭得不行。
家人哭了,苏轼却笑了。
他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在宋真宗朝,有一个大儒,叫杨朴。
杨朴隐居在山林之间,皇帝就想让他出来做官。
杨朴不愿意!
可,看着真宗派来的护卫,杨朴还是来到了京城,晋见皇帝。
皇帝问他:“你会写诗吗?”
杨朴不想做官,于是,违心地说:“我不会。”
皇帝又问:“你临走时,朋友有没有给你赠诗。”
杨朴说:“没有,我夫人倒是给我写了一首。”
皇帝来了兴趣:“是什么诗?念来听听!”
杨朴于是念了一首诗:
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王闰之一听,一下子笑了出来。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正是苏轼此时写照。
历史上,确有杨朴其人,也确有杨朴其事,但没听过这首诗。
有人怀疑,是苏轼现编的。
妻子笑了,家人总算缓和了一些。
苏轼跟着皇甫遵上路了。
03
眼下这境况实在不好。
苏轼后来回忆:“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长子苏迈,一路跟随。
湖州知州,相当于湖州市长。
衙门里的人很紧张,都不敢出来相送,生怕沾惹上。
曾经交好的朋友,也不敢沾边。
世间也不全是薄情之人。
湖州掌书记跑来设宴饯别,一路送出。
王适、王遹兄弟,也一直送到郊外。
而后,更是帮忙苏轼家人整顿行装,将一家二十余口送到苏辙处。
湖州百姓,却都围在一旁,看苏轼起行。
百姓们认得苏轼,纷纷可惜,有的甚至落下泪来。
他们走水路进京。
这一天晚上,苏轼在船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月光稀疏,未来如何?他全不知晓。
未知,往往带来恐惧。
苏轼很害怕。
会判什么罪呢?一定会牵连许多朋友?家人也免不了受牵连。
一个念头冒到苏轼脑海中。
此时,闭眼跳河,结束生命,一了百了。
可转念一想,如此一来,会给弟弟苏辙造成麻烦。
他终是按下了自杀的心。
与此同时,家人准备到安徽,坐上船启程。
御史台来了命令:搜查苏轼其家。
地方兵吏赶紧行动,拦住船只,大肆搜查。
苏轼的诗、书信和文字类的东西,被翻检一通,胡乱一扔。
全家,只剩妇孺幼小,吓得不轻。
兵士走了,王闰之很后怕:“这都是写书招惹的,把人都吓死了。”
为了绝掉后患,家里的女人烧掉了苏轼的手稿。
苏轼后来整理时,发现所存者不过三分之一。
真是可惜!
04
路上走了20天,八月十八日,苏轼到了京城,被送进了御史台监狱。
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因诗文论罪,“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从高官到阶下囚,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审问时间漫长。
苏轼声名在外,狱中有个小吏叫梁成,认识苏轼。
梁成心肠好,每天晚上给他端来热水洗澡、泡脚。
眼泪都要下来了。
每当你对这个世界失望的时候,总有人会重新让你燃起希望。
苏轼应该很感动。
还好,儿子苏迈每天都会来看他,给他送饭,多是肉和菜。
苏轼在牢里,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
父子俩约定: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来。
巧的是,这一天,手头紧张,苏迈去外地借钱。
嘱咐一个朋友给父亲送饭,却忘了告诉朋友内情。
朋友送了熏鱼,苏轼一看,饭也吃不下。
他觉得自己的死期来了。
人在将死之时,想的总是很多,他首先想到家人。
妻子、儿子怎么办呢?
还好,还有弟弟苏辙,可堪托付。
他写下两首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不敢抱怨,他依然称皇帝为圣主,毕竟,生杀大权,都在帝王手中。
家中十几口人,以后,都要麻烦弟弟帮忙照顾了。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感人至深,来世,依然想和你做兄弟,继续今生未了的缘份。
眼前又浮现了孩子们的样子。
他默默地说:对不起了,老妻,跟我多年受苦了。以后,孩子们还劳你照顾。
后事,苏轼也安排好了:把我葬在浙江西边的桐乡吧!
写完了诗,苏轼将诗交给狱卒,请他帮忙送给弟弟子由。
苏辙收到诗,哭得泣不成声。
想了一想,苏辙将诗稿退,还给了狱卒。
按照惯例,犯人在牢中的只言片语,都要呈上去。
后来,皇帝读到,也十分感动。
这是后话了。
05
八月十八日入狱,二十日开始提审。
为了给苏轼定罪,李定、舒亶想在工作中找到苏轼的过失。
还真找到了。
苏轼任职凤翔签判时,因与上司不和,没有参加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
要杭州任内时,小吏挪用公款,苏轼没有报呈上级,也被罚红铜八斤。
罚铜,意为纳铜赎罪,是宋代惩罚官员的一种制度。
适用于官员微小失误的处理。
找来找去,苏轼记录在案的过失,就这两件。
李定、舒亶不满意。
他们翻阅苏轼诗文,逐字逐句找错漏。
苏轼到湖州上任时,曾为张氏园林写一篇记。其中有一句: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御史们说:天下的人,当官与不当官,都不会忘了皇帝。可苏轼却说,不当官就忘了皇帝,是大不敬。
好友王巩到徐州拜访苏轼,带了一卷张方平的诗稿。
苏轼在诗卷末题词。
御史们说:苏轼以荒林废沼比朝廷新法。
李清臣奉命编修国史,苏轼赠诗:付君此事宁论晋,载我当时旧过秦。
宋仁宗时,苏轼曾进献史论二十五首。
御史们认为:苏轼自比贾谊,要李清臣将他写到史书里。
苏轼给苏辙写诗,说: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说自己才力不胜,这是谤讪和讥讽。
苏轼给孙觉写诗:若对青山谈世事,直须举白便浮君。
苏轼叫人莫谈国事,这也是罪状,说明没有说话的自由。
诸如此类“罪证”,还有很多很多。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苏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和友人的来往唱和,有一天,会变成罪证。
王诜也没能幸免。
王诜与苏轼来往密切,曾送苏轼茶、药、纸、笔等礼物,苏轼还问王诜借过钱,都被一一记录在案,列为罪状。
御史们精心搜罗的文字狱,连神宗本人也不认可。
苏轼歌咏柏树,写下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御史们告诉宋神宗:这是大不敬,龙是皇帝的象征。苏轼说您在九泉?
宋神宗是个明白人,连连摆手:“他明明说的是柏树,跟我可没关系。”
御史们翻阅了苏轼的几百首诗。
根据这些“罪证”,苏轼不断被提审,有时,一个问题连着被问了好几天。
苏轼的身心备受折磨。
他一遍一遍地解释,审问者一遍遍地喝问,有时,甚至通宵审问。
狱友听了,都听不下去了。
熬了两个月,终于审理完了。
御史台舒亶、李定、何正臣之流将这些“罪证”上奏给宋神宗。
苏轼入狱之初,曾经的许多朋友,唯恐避之不及。
06
有人在害苏轼,有人在救苏轼。
第一个,就是苏辙。
苏轼刚刚被捕入狱,苏辙拼了命的想救哥哥,给皇帝上书,感人肺腑:
臣不胜手足之情,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我不做官都可以,只求你让我哥哥活下来。
张方平、范镇虽然退了休,依然站出来,上书神宗,为苏轼辩解。
左相吴充仗义执言:“曹操疑心那么重,都能容下无礼的祢衡。陛下您效仿尧舜,难道容不下一个苏轼吗?”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一向不怕事。
李定叮嘱他:“苏轼反对的可是新法,你不要瞎说。”
王安礼才不理他,转头就向神宗进言:“大度的君王,都不以言论过失怪罪人。苏轼如果以诗文论罪,后世人会说您不能容才。”
恰好,此时,太皇太后高氏病入膏肓,得知苏轼入狱。
高氏是宋仁宗的皇后。
她向神宗说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策试完毕,仁宗兴奋地回到皇宫,对曹氏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个宰相之才,我是用不到他们了。子孙们用得到。”
仁宗口中的宰相之才的人,就是苏轼、苏辙兄弟。
太皇太后亲自求情,神宗很受震动。
不久,曹太后去世了,天下大赦。
形势有松动,对苏轼有利。
舒亶等人却愈发丧心病狂。
他们上书奏请,认为牵连入狱的王诜、王巩、司马光等人,连同苏轼,应该一并处死。
神宗早已有了决定。
11月29日,朝廷发布公告:苏轼贬往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朋友中,39人受到牵连。
其中有三位牵连最重。
王诜削除一切官爵。
王巩被贬岭南。
苏辙调到高安,为筠州酒监。
三人中,王巩最为冤枉,没有实质罪证,惩罚却最重。
07
12月29日,苏轼被释放出狱,自由的风再次轻拂他的脸。
这一天,是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
当他走出监狱,家家户户正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地过年。
新一年开启,苏轼也迎来了新生。
从8月18日在湖州被捕,到12月29日被释放,一共经历了133天。
他的心情怎么样?
劫后重生的苏轼写了一组诗:
其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馀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其二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没有怨怼,只有释怀。
真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来到黄州!
在黄州,有了《赤壁赋》,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了寂寞沙洲冷。
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此,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苏东坡。
乌台诗案,那是属于苏轼的一场大劫难,臣子苏轼死去,文豪苏东坡重生。
当生命中的苦难笑着说出来时,伤疤便成了勋章。
也许,他没有成为宰相,心有遗憾。
但是,“苏东坡”三个字,胜过一切赞美。
资料来源: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9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