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维定势

62 人参与  2024年03月26日 16:43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评论

来源 |每晚一卷书

作者 | 每晚·许朝暮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现在你只能画4条直线,如何将图上的9点连起来?

是不是无论在9点之内怎么连,始终有一个点连不起来?

其实,只要你转换一下思路,突破这个正方形框架,一下子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所以,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并非外界的难题,而是自己脑海中的思维定势。

已有的认知、过往的经验,就像这9个黑点,将每个人的思维牢牢固定在方寸之中。

谁能突破这个无形的框架,谁就能打开一个个看似无解的局面。

在《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一书中,作者尼基·海斯指出: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并非智力、天赋或教育背景,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这辈子,能走多远,爬多高,就在于你有多敢想,多会想。

1你过得不好,是思维方式不对

你有没有陷入过一种人生无解的怪圈:

十几年寒窗苦读,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成绩总是忽高忽低;

任劳任怨地工作,恨不得住在公司,升职加薪却总是轮不到你;

节衣缩食地生活,变着花样地省钱,到头来却依旧两手空空;

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怎么也够不着更好的生活,反而一天比一天过得憋屈。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想》这本书中,作者一语道破: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进行思考。

只是按照先入为主的信息、固定的思维模板,无意识地做出决策。

比如学习时,成绩一下滑就加倍努力地刷题,却不反省、总结背后的原因;

又或者工作时,琐事一多就没日没夜地加班,却不思考、改进做事的效率。

以为忙碌便是努力,努力就有结果,可想法不对,再怎么盲目使劲,也不过是白搭。

唯有先找对思路,才能让你的付出事半功倍。

自行车运动史上,英国车队屡屡创下纪录。

但在2003年之前,这支车队毫不起眼,极少在赛事中获奖。

车队的历任负责人,都下意识地认为训练方式不够完善。

他们不断加大练习力度,改进培训技巧,取得的成效却微乎其微。

只有绩效总监戴夫,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发现队员们缺的不是水平,而是状态。

于是,他跳出以往的思维框架,改为大力调整骑行的细节。

包括重新设计车座、测试不同类型的凝胶、为队员改善居住环境......

小小的思维转变,让队员的状态获得了大大的提升。

此后十年间,车队陆续斩获178次世锦赛冠军,66枚奥运会及残奥会金牌。

书里提到一个词,叫“心理定势”:

人会被过去的认知、对事物的期待框定思维,仅关注特定类型的信息,最后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说,一旦你掉进先入为主的陷阱,思维和视角都会受限,只能被现实耍得团团转。

而当你清空大脑,从实际需求出发,就算身处错综复杂的迷宫,也能快速寻到出口。

2思维惯性,是人生最大的敌人

前阿里专家张丽俊,分享过一个故事。

创业初期,她招来一位高管,毕业于顶尖名校,就职过知名大厂,履历相当出色。

可自从高管上任以后,团队里有80%的员工,陆续提出了离职。

因为这位高管,非常迷信自己以前在大公司的成功经验。

他不考虑初创公司的实际情况,直接把那一套老办法照搬了过来。

比如每天开五六个会,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还制定了一大堆复杂的报表……

公司本就人少事杂,再加上冗余的流程、严苛的制度,员工们越来越吃不消。

到最后,公司效益变差,人员流失严重,他也只能被扫地出门。

其实,这位高管并非能力不足,而是走入了“惯性思维”的误区。

《想》一书中解释:所谓惯性思维,就是基于以往的经验、习惯和方法,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

人一旦在某方面摸索出路径,便会不由自主地沿着这条路循环往复。

就连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

投资多年,他总结出一套思维逻辑,认为稳健的实体经济,远远优于虚拟经济。

21世纪初,即便预测到IT企业将会兴起,他也习惯性地选择忽视,没有积极投资。

结果,他错过了像亚马逊、苹果这样的企业,未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想》中提到:做任何决策,小到吃什么晚餐,大到选什么职业,都相当耗费精力。

所以,为了节省大脑思考的能量,大多数人会放空思维,顺应惯性。

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曾经助你脱颖而出的专长,也许很快就会失去优势,无法持续为你增值;

昔日予你踏实安稳的行业,也许不久后就遭遇危机,不再让你一劳永逸。

太依赖旧经验,不迭代新思维,终会使我们一步步丧失竞争力。

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拔出思维的锚点

书中,作者提到了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陆钦斯召集了一群参与者,要求他们使用三个不同容积的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

参与者们在三个杯子间来回倒水,折腾了好一会儿才完成题目。

之后,陆钦斯继续提出更简单的问题,只需用两个杯子倒水就够了。

可这群人,还是下意识地拿起了三个杯子。

除了之前那套复杂的操作,他们根本想不到还有其他解法。

最初的经验与认知,就像沉入海底的锚,将他们固定在了意识深处。

对此,作者解释:每个人做决策时,思维往往都会受到第一信息的影响。

当你不加分辨,照单全收,就会误以为自己在思考,任由锚点拽着自己往下滑。

想要活得清醒理智,就得拔出思维的锚点,夺回自己对大脑的控制权。

在《想》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 推倒经验主义的墙

心理学上有一个“迁移效应”,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继事物产生影响。

如果先行经验促进了后继事物,被称为“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这说明,经验可能是推动你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你的负累。

世界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反倒会成为当下的障碍。

正如诗人阿多尼斯所说:“有时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思路。”

保持归零心态,及时更新认知,越是在熟悉的事物面前,越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

你每推翻一堵经验主义的墙,生命中就会多出一条更好走的路。

2. 撒下集思广益的网

书中,作者介绍了心理学家查布里斯和西蒙斯所做的研究:

他们放映了一场篮球比赛,要求上千名参与者在观看时,记下其中一支队伍的传球次数。

视频播到一半,有个穿大猩猩玩偶套装的人,突然出现在画面中央,来回走动了9秒钟。

结果,有近一半的参与者,将全部心思放在了球员身上,根本没注意到这只大猩猩。

置身事内,每个人都是当局者迷,一不小心就会漏掉重点,错过关键。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试着倾听和吸纳其他的信息。

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完善自己认知的体系,才能做出合理决策,避免不慎踩坑。

3. 拓宽思维模式的边界

书中指出:思维模式单一的人,往往在遇到问题时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打开思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与路径。

俞敏洪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空约作家聊天,“倒逼”自己保持一定量的阅读。

任正非也酷爱阅读,回到家不是看书就是看新闻,走到哪里都会带上几本书。

对任何人来说,书籍都是打开认知大门,了解广阔世界的一把钥匙。

每一本书,都是一套自成体系的“思维模式”。

你读得越多,就会见识越多不同的思路,找到无数困惑的答案。

当你的见闻足够丰富,心智足够开阔,就不会再被思维框架所禁锢。

***

《想》中有句话说:“我们的思考之路遍布捷径,但这些捷径经常将我们引入歧途。”

很多时候,你自以为可靠的经验和认知,反而是人生路上最危险的陷阱。

日本高僧铃木俊隆说:事有所成的秘诀,是永远懂得当一个初学者。

不要把经验变成思维的枷锁,一生都在原地来回兜圈子。

更不要让自己活成惯性的奴隶,一世都走不出困境的循环。

记得时刻反思自己想得对不对,好不好,要知道,正确的思维,就是这世上最厉害的武器。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8669.html

本文标签:思维定势  思维方式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酒店vi设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JJ租号金币回收|帮美记|传奇|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