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给杨开慧的悼亡词,深藏84年后才发表,感动所有中国人!

423 人参与  2024年08月23日 09:45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胡仕林

若问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物是谁?

很多人都会想到毛主席。

毛主席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豪迈的诗人。

他曾在橘子洲头,回想往事,吟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他曾在娄山关,大破敌军,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翻开毛主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他对一个女子分外温柔。

这个女子就是他的结发妻子——杨开慧。

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悲痛难忍。

他痛恨敌人杀害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也懊恼自己没能保护心爱的人。

他痛心伤臆,写下《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这首词写于1930年,被深埋84年,直到2014年《党史文苑》才刊登了这首词。

这首词不仅是写给妻子的“情书”,也是剿灭敌人的宣言。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经常向杨昌济老师请教问题。

一天,毛泽东拜访杨昌济,他们如往常一样讨论着朝代兴衰、治学之道。

正当两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走了过来。

她站在一旁静静地聆听,听到发人深思处便认真地点点头。

多么清丽雅致的女子啊。

毛泽东心中暗想,第一次见面,他就被杨开慧深深地吸引。

1918年,杨昌济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北京。

同年8月,毛泽东也来到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他暂住在杨昌济家,与杨开慧开始变得熟络。

他们分享趣事,畅谈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共同的理想。

渐渐地,朦胧的爱恋在他们心中萌芽。

杨开慧甜蜜地记下这份纯真的感情:“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了。

婚后不久,毛泽东便因外出考察不得不告别新婚妻子。

一天晚上,毛泽东睡不着。

他起身数着星星,想念着妻子杨开慧。

想着想着,竟红了眼眶。

思念如波浪般向他袭来,他情难自已,写下《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天晚上,愁苦如巨浪般向我涌来。

我彻夜难眠,披衣起身数着点点寒星。

天亮后,这些思念都化为灰烬,但你的身影仍留在我脑海中。

我看着向西边下沉的残月,情不自禁撒下两行热泪。

毛泽东是如此想念妻子,可在这艰难时刻,他选择藏起儿女情长。

杨开慧亦是如此。

她不遗余力地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他们的爱情有风花雪月,更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义无反顾。

1927年,毛泽东短暂地与杨开慧团聚后,又要赶往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离别前,杨开慧哽咽难言,将毛泽东乔装成行医郎中的模样。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毛泽东离开后,杨开慧被同志们悄悄转移至板仓老家。

她只能从国民党报纸上“进剿”红军的报道中了解他的消息。

长夜孤灯,杳无音信,她对毛泽东的想念愈加强烈。

她提笔写下《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家有一秀妹,前兹为我亲。

忆昔自京归,同榻共晨昏。偶去三五日,适有冰人至。

狂跳盼我归,急切如燃眉。迩后入福湘,伊自往岳州。

住岳不数月,仍复归长沙。急切思若人,至复得相亲。

当时各陈迹,历历在吾心。风云诚莫测,人情亦复如。

追索伤我怀,五内相煎熬。愿将金石意,感尔故人心。

朋情至可贵,无可相比伦。沪有一纯姊,思伊伤我怀;

能识我衷肠,能别我贤愚。城中有友妹,不知伊处居。

爱我尚无变,情怀相永依。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可上下滑动

整首诗真挚朴实,平直如话,却句句出自肺腑。

杨开慧担忧地询问毛泽东的脚伤、冷暖。

她刚写完,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

她赶紧把诗稿藏在住房后面的砖缝里,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取出来。

除此之外,杨开慧还写了许多信件:

“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

“听说你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没有我在旁边,你不会注意的,一定累死才休。”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

杨开慧将自己对至爱亲人的关切与思念,倾诉于笔端。

但严峻的环境使这些信无法交到毛泽东手中。

杨开慧便把写好的信,用蜡纸一层层封上,再用纸包好,藏在了墙缝里面。

1982年,工人修缮杨开慧故居,发现了这沓藏匿了52年的手稿。

这些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深厚的感情与她作为革命战士的坚韧。

杨开慧《偶感》诗稿

1930年,红军攻占并撤离长沙后,国民党湖南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

杨开慧不幸被抓,被关进长沙陆军监狱。

在狱中,敌人多次对他严刑拷打,并逼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她斩钉截铁地说:“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自知必有一死,托六舅妈严嘉照顾自己的孩子,又请她为自己买一块大一点的镜子,再买一些胭脂。

严嘉含着泪送来镜子和胭脂,杨开慧安慰道:“您不要难过,杀死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那一天,是她29岁生日后的第8天。

她最后一句话是:“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一个月后,她牺牲的消息才传到了毛泽东耳中。

毛泽东听闻后悲痛难忍,他多么希望自己代替杨开慧赴死。

满腹的悲伤无法排遣,毛泽东提笔写下《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得知你的牺牲后,我无比凄楚,万箭穿心都不如你牺牲痛苦。

我愿意用死一百次换回你的生命,等我到九泉之下,当面感谢你对我的帮助。

我心痛到寒风侵蚀肌骨都没有察觉,此生受到煎熬难以向别人倾诉。

我将悲歌化为急促的鼓声,拿起刀枪向敌人讨债为你复仇。

这是一首婉约词,文辞凄美却不废豪放,此词尾句就是例证。

敌人为了摧毁毛泽东的意志,杀害杨开慧。

但敌人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是一介书生,更是百折不屈的战士。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他将悲泣化为鼓声,拿起刀枪冲向敌人。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他说,我失去了引以为骄傲的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飞到九重天。

毛泽东的恩师章士钊疑惑地说:“赞美女子一般用‘娇’,为什么你写用‘骄’字呢?”

毛泽东答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对于毛泽东来说,杨开慧是民族英雄,是他心中永远的“骄杨”。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诗稿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与杨开慧很少团聚,但情比金坚。

到了晚年,毛主席仍经常怀念她,称她为“我亲爱的夫人”。

他们的爱情少了些缠绵悱恻,多了些慷慨悲壮;

少了些小情小爱,多了些家国情怀。

如今,我们翻开他们的爱情诗词,仍被他们的坚贞不渝所深深感动。

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们用鲜血浇灌的爱情之花,永远绽放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9745.html

本文标签:诗词美文欣赏  诗词鉴赏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